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却之不恭的问题,以及和对方请你吃饭说却之不恭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却之不恭是什么意思解释
1、却之不恭:(却:推辞、拒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常与“受之有愧”连用。却之不恭(què zhī bù gō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
2、成语出处: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却之不恭”。
3、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有关孟子的言论汇编,是儒家学术的经典。孟子的学生万章想知道在交际中如何待人,就去问孟子。孟子说:“对人应该恭敬。”
4、万章说:“今后我一定恭恭敬敬地对待别人。”万章接着又问:“俗话说‘却之为不恭’(意思是:一再拒绝别人的礼物,这是不恭敬),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尊贵的人送东西给你,而你先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合于义,想好之后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
5、因此,尊贵的人送东西给你,那就不要拒绝。”万章说:“如今的诸侯,他们的财物都是取之于民,也可说是不义之财,假如他们把礼物送给我们,我们可以接受吗?”孟子说:“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鲁国人争夺猎物,孔子也争夺猎物。争夺猎物都可以,接受尊贵的人的赏赐又有什么不行呢?”万章想:老师都认为可以,也就不用再问了,于是告辞而去。
二、却之不恭是什么意思
却之不恭的意思是: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对别人的邀请、赠与,一再的拒绝,就显得不恭敬。
【例子】他请我去参观他的个人画展,我对绘画不感兴趣,可却之不恭,最后还是去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常与“受之有愧”连用
【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为了盛情难却,王有龄跟着去了。”
【例子】朋友们再三要为我饯行,因为盛情难却,我只好接受了。
【解释】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各人听了,反不以为是,就有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说他是愿贫不愿富的,邓仪卿种种置之不理而已。”
每个人听了,反而不认为是这样,就有人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人说他是希望贫穷不希望富裕的,邓仪卿对种种说法置之不理。
【例子】好书就像好朋友一样,从来不会对我们置之不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三、“却之不恭”是什么意思
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予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临时的客套话。
却之不恭[ què zhī bù gōng ]
先秦·孟子《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一再推却,拒绝别人的礼物是不恭敬的,为什么?
1、你老远带来了这些东西,我要是不收下就是却之不恭了。
2、既然是将军的一番好意,那我便却之不恭了。
盛情难却[ shèng qíng nán què ]
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为了盛情难却,王有龄跟着去了。”
例句:朋友们再三要为我饯行,因盛情难却,我只好接受了。
受之有愧[ shòu zhī yǒu kuì ]
释义:指接受某种馈赠和奖赏心里感到惭愧。多用作自谦之辞。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使老身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翻译:让我不收下就显得不礼貌,手下的话又心里感到惭愧。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