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意思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什么情感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春风不度玉门关 什么意思
1、意思是: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5、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6、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7、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8、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思是什么
1、意思是: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5、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6、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是中国边塞诗词创作的大舞台。边塞诗是中国诗歌的一枝奇葩,尤其是唐代的边塞诗更是中国诗歌中的精华。唐代的大部分诗人都创作过边塞诗,尤以岑参、高适和王之涣、王翰、王昌龄、李益、元稹最为著名,而他们的边塞诗大都与凉州相关。此外,骆宾王、陈子昂、李白、王维、孟浩然、王建、张籍等也写过一些与凉州相关的边塞诗。
7、据统计,全唐诗有近2000首边塞诗,以《凉州词》为题或以凉州为背景的诗就有100多首。唐代以后,仍有不少冠以《凉州词》的边塞诗。
三、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什么意思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有两层含义:
1、从表面意思来理表示的是真正的春风,体现的是边塞环境的艰苦。
2、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示统治阶级不体恤民情,不曾关心戍守边疆的战士。
出自:凉州词二首(王之涣组诗作品)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王之涣组诗作品)
OK,关于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意思和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什么情感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