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李清照的少年时光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写作背景
一个是教育界的名流、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一个是知书善文的状元孙女,这样的家庭该算文学艺术之家了。李清照自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不少熏陶。因此,在少女时期,她就已经才力华赡,词名难掩。“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尝记”二字点出了是词人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当中,很直白却不突兀。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这样的镜头:深闺之中,清照倚靠在窗前发呆,轻抚一下脸颊,捋一捋耳际的青丝,百无聊赖。蓦地,垂头一笑,记起了在溪亭的那个傍晚。其实,历来诗酒不分家,哪有文人不喝酒?同样姓李,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李清照就不能“把酒黄昏后”?更何况,宋代以前的酒其实都是酒精度十度以下的米酒,一个小女子,就算醉了,也只不过微醺而已。酒醉微醺,正是看天天蓝、看景景美、兴致高昂的时候,最好作诗,这首词写的就是这份兴致。溪亭,就是溪亭泉,是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宋朝时,溪亭泉与珍珠泉等一起汇为濯缨湖,水面颇广,是文人墨客诗酒游玩的好去处。据记载,古时的溪亭泉紧依濯缨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广阔可以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这一带水势依然旺盛。只是,现在的溪亭泉,只留了一方泉池,再也无法“争渡”了。幸好,李清照活在宋朝。在溪亭的那个傍晚,有些怎样的意趣呢?“沉醉”,便揭示出来,原来是喝酒了。古代文人喝酒不比现今的人,只一味地傻喝,他们喝酒有覆射、酒令、吟诗、作对,诸如此类的游戏。清照在溪亭的宴饮一定也会如此吧?行舟在悠长的水道中,一边行令畅饮一边赏景游玩,何等乐事!往往,有美景佐酒会让人更沉醉其间,就是欧阳修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了,醉了,醉得连太阳落山了也浑然不知,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但是,这“沉醉”二字却又透露了清照心底的欢愉,是甘于沉醉的欢愉。“不知归路”是确实辨不清路径了,也曲折传出她们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晚回舟”,果然如此,确实流连忘返,直至兴尽方才回舟。这样愉快的一次郊游,怎能不玩到尽兴呢?开始将小舟往回划,却仍在舟上打打闹闹,还是因为“沉醉”。醉了,闹了,自然就“误入藕花深处”。这“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沉醉了,便忘情了,这一忘情也就更见情致了。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幽杳而神秘的世界。误打误撞的这一入,给清照带来的是更大的惊喜和更深的陶醉吧?这样的美景,这等美事,一下子全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少年的时光,回想起来,总是幸福的。那些日子,没有哀伤,没有悲痛,只有快乐。李清照的少年时光,应该是非常快乐而欢愉的。她是长女。李清照的母亲,去世的早,所以,很多时候,李恪非对她是宠爱有加。李清照在这些词中写出来的情怀,其实就是一条线索,让我们可以找到她。有人说这是李清照做少女时所写的词,而我个人却觉得,这不过是李清照写下的回忆录。写作时间,当在她嫁给赵明诚前后。这有可能是她在汴京,写下的对自己青春、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一种怀旧的情感和留恋的不舍。那些快乐无比的生活,那些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没有离愁的生活,已经悄然离她远去。那颗刚刚成熟的心,被这些东西,纠缠着,折磨着。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1、如梦令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荷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翻译: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争着划呀,争着划呀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它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4、该词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5、“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6、“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7、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急!!!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2、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和李清照的少年时光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