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元好问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元好问以及《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元好问是谁元好问是怎么死的
1、元好问,是金末元初之时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有“一代文宗”的美称,时人推其为文坛盟主。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金元两国交接之际,在文学上承上启下的桥梁,所以被“北方文雄”。
2、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生于公元1190年,去世于公元1257年,据说元好问祖上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也有人说是秦王拓跋翰和南安王拓跋余的孩子。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后来随着不断的搬迁,在忻州落户。
3、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里,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时任柔服丞。父亲元德明因为屡次科举不中,所以后来以教授乡学为业。虽然成就不算大,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元好问自小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
4、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元好问的伯父无嗣,而元好问又是元德明的三子,依照旧例被过继给伯父为嗣。元好问幼时就被养在嗣父身边,并且随嗣父任职。
5、元好问天资聪颖,七岁能诗,有“神童”的美称。随嗣父在冀州任职期间,因为聪颖好学且颇有才学,所以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的时候,元好问拜师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后来他的嗣父被罢职,但是为了元好问的学习,仍然继续流在陵川,一直到元好问完成学业。有这样的条件在,元好问若是学无所成也太对不起家人了。
6、元好问得“一代文宗”、“文坛盟主”之誉,就足以证明元好问个人才学的出色。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学富五车,但是元好问却在科举一路上处处受挫。
7、据说元好问从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一直到兴定五,元好问三十二岁才进士及第。漫长的科举之路,元好问屡屡受挫,他的情绪很是低迷了一段时间。令人赞叹的是,面对失败,元好问不曾妥协。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终还是如他所愿,进士及第。
8、元好问的悲惨境遇并没有随着他科举中第而完结,刚刚进士及第就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元好问愤而不就选任,至此又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之路。
9、三十五岁的时候,元好问因为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宏词科登第,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留任京都期间,元好问的生活过的十分清苦。
10、正大三年,任河南镇平县令,四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不久母亲张氏去世,元好问丁忧回家。后来虽然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但也只是出任移刺瑗府中幕僚。
11、元好问到了邓州帅幕下没有多久,就遇到蒙古军队大举进攻,凤州沦陷,邓州帅投降,元好问于是选择离去。正大八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任上他进行大力改革,获得极高的政绩,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12、因为在南阳县上的政绩,元好问被调到京都,任尚书省令史,后升任左司都事,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13、天兴二年,蒙古军队进攻开封,金哀宗弃城而逃,蒙古军队成功攻占开封,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
14、金朝亡国之后,元好问作为朝中高官,被蒙古国囚禁,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等地。后来因为与蒙古军队中的汉军将领交好,生活才逐渐变好,慢慢的有了自自由。这段期间,元好问因为痛心国家的灭亡和奸臣误国,为了以诗存史,编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汇聚成为《中州集。》
15、晚年之时,因为元好问才学极高,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召其入朝。元好问谢绝推辞,选择归隐故乡,潜心编纂著述。元宪宗七年,在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二、如何解释“元好问”这个名词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三、元好问是哪个朝代的人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
汴京城破后,元好问曾写信给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请他保护资助五十四名金朝儒士,酌加任用。耶律楚材并未给元好问回信,但元好问举荐的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五十四名知识分子中有十五名在《元史》中有所记录,他们对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元好问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五百余人,例如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的李杲、张从正,可以说元好问也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十六岁的元好问赴并州赶考,途中碰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他今天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的雁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
少年听后非常感动,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成了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好问
OK,关于元好问和《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