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千里无鸡鸣,以及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是谁的诗句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千里无鸡鸣上一句是什么
1、千里无鸡鸣上一句是千里无鸡鸣,甲骨臭毛。
2、这句话出自游戏《三国杀》中刘备的一句台词“刘备:蜀中百姓,久不得食,翼以吾贤,能为一食,无食者固当死矣,然不欲食于兵士也,魏延:千里无鸡鸣,甲骨臭毛。”。
3、这段台词描述的是在三国时期,蜀地(现在的四川)因为长年战乱导致百姓生活贫困,甚至出现千里范围内没有鸡鸣的现象。刘备认为自己贤明,能够为百姓提供食物,但不愿意用士兵的生命来换取食物。
4、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主要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这个时期战乱频繁,导致百姓生活极度贫困。
5、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以贤明、爱民的形象著称于史。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非常仁慈的君主,常常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和士兵。
6、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他以勇猛善战而著称。在这段台词中,他表达了对刘备的忠诚和愿意为蜀汉牺牲一切的决心。
7、“千里无鸡鸣”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在古代文献中却经常出现。它形容了一个地区因为贫困或战乱导致的人口稀少、荒凉凄凉的情况。
8、在《三国杀》这款游戏中,刘备和魏延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款游戏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通过模拟历史人物和事件,让玩家体验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和人物命运。
9、千里无鸡鸣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地区的荒凉和贫困。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10、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的诗句,其中的“呕哑嘲哳”就是形容荒凉偏远地区的嘈杂之声,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噪音”。
11、在现代社会中,千里无鸡鸣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文化遗址中,仍然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12、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村落中,由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当地的动物、昆虫等声音也不常见到。这些现象也成为了这些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
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什么意思
【出处】《蒿里行》——两汉:曹操
【译文】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曹操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战败。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
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2、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3、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4、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5、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6、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7、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8、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9、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10、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
11、《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OK,关于千里无鸡鸣和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是谁的诗句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