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哀溺文序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哀溺文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哀溺文序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哀弱文序文言文翻译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翻译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呜呼!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苏叔才子美作诗悼之,遣人驰吊之;痛夫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鉴于世,为文哀之。
先生字伯长,名修。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
性刚峭,喜于背俗,不肯下与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议事坚明,上下合古,皆可录。
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谨细后生畏闻之。又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①。
咸平中,举进士,得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又尝以言忤贰郡者②,守病告,贰郡者私黠吏,使诬告先生赂。具狱,聚左证,后召先生,使众参考之,由是贬池州。
中道窜,诣阙下,叩登闻鼓称冤,会贰郡者死,复受谴于朝。后累恩得为蔡州参军。
先生自废来,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于道,然耻以文干有位,以故困甚。张文节守亳,亳之士豪者作佛庙,文节使以骑召先生作记。
记成,竟不窜士名。士以白金五斤遗之,曰:“枉先生之文,愿以此为寿。”
又使周旋者曰:“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既而亟召士让之,投金庭下,遂俶装去郡。
士谢之,终不受。常语人曰:“宁区区糊口为旅人,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
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常客京师南河邸中,往往醉,暮归逿地,如不省持者。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③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识者怜哀之,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
后得柳子厚文,刻货之,值售者甚少,逾年积得百缗,一子辄死。将还淮西,道遇病,气结塞胸中不下,遂卒。
嘻吁!天之厌文久矣,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顾其道宜不容于今世。然由赋数踦只④,常罹兵贼、恶少辈辱困,其节行至死不变。
有孤,懦且幼,遣文散坠不收,伯长之道竟已矣乎!初,先生死,梁坚自解以书走上党遗予,欲访其文,俾予集序之。去年赴举京师,历问人,终不复得一篇,惟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皆平昔所为,又不足成卷。
余作文哀之,道不胜于命,命不会于时,吁嗟!先生竟胡为!【注】⑴礼部格诗赋: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是当时文人考取进士以致身通显的敲门砖。
⑵贰郡者:指通判。宋代的通判并非州的一般副职,而是具有与知州联署公文和监视知州的实权。
⑶苦矉:使劲睁大眼睛。⑷赋数踦只:旧指天命不好。
唉!穆伯长在明道元年夏天,客死于去淮西的途中,他的朋友(我)苏子美写了一首诗悼念他,派人前往吊唁,(我)痛感他的品行没有广泛传播,又记录下他的几件事迹,用来给当世作为借鉴,(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哀悼他。先生字伯长,名叫修。
小时酷爱读书,他不是致力于文章的章节句读,而是一定要探求道理的本原,把(其他)读书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反复、深透的分析研究。他的个性刚直清峻,喜欢离俗背道,不肯放弃操守而与庸人有一点点的同流合污,想和他交往的人很多,(但先生都)坚决地拒绝了他们。
他评议事情明确无误,全都符合古圣贤之道,全都值得采纳。然而先生喜欢斥骂权贵,指斥时弊,谨小慎微的、循规蹈矩的小人害怕听他的言语。
先生推崇古文,他的文章深峻峭拔,却羞于写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宋真宗咸平年间,先生考中进士,取得出身的等级,被任命为泰州司理参军。
知州赞许他的才华,州通判因此嫉恨他。先生曾经因为言语触犯通判,当牧守因病休假时,通判便暗中勾结阴险狡猾的官吏,叫他诬告先生受贿,(他们)准备了判决狱讼的文书,收集了证据,然后就传召先生,让众官员参核考定他的罪名,因为这件事,先生被贬到池州。
先生在中途逃跑,到了朝廷,他敲登闻鼓鸣冤,(这时)恰巧通判死了,先生受到朝廷的贬谪。后来连续任职做到蔡州的参军。
先生自从被贬谪以来,读书更加勤奋,写文章更加立足于古道,然而却耻于拿文章拜求权贵,因为这个缘故生活十分困窘。张文节做亳州郡守,亳州有个豪士修建了佛庙,张文节便派人用马请先生来作记。
记文写成后,先生竟然不写上豪士的名字。豪士拿白金五斤送给先生,说:“委屈先生写记,愿用这五斤白金为你祝寿。”
又叫一个会说话的人去劝说:“豪士送金给你的原因,(只是)希望把(他的)名字刻入石头,以求永存不灭而已。”不久,先生多次叫豪士来,责备他,把白金扔到院子里,然后整理行装离开该郡。
豪士向他道歉,先生始终不肯接受。先生常常对别人说:“宁可做一个只能勉强糊口的漂泊之客,也始终不能因为不正当之徒使我的文章蒙受羞辱。”
天圣末年,有丞相想任命先生做主管学务的官员,但先生耻于拜访他,学官终于没做成。先生常常寄居京城南河的旅馆,常常喝醉酒,傍晚就跑到远郊,像是很不清醒的人。
半夜了,旅馆里的人还听到他诵读吟咏,感慨叹息,就借着隙缝偷看他,看见先生点着灯端正的坐着,使劲睁大眼睛,拿着书卷(读)到天亮,因此就借钱给他。先生的母亲去世,他光着脚亲自背棺材下葬,每天读《孝经》。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翻译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呜呼!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苏叔才子美作诗悼之,遣人驰吊之;痛夫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鉴于世,为文哀之。
先生字伯长,名修。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
性刚峭,喜于背俗,不肯下与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议事坚明,上下合古,皆可录。
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谨细后生畏闻之。又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①。
咸平中,举进士,得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又尝以言忤贰郡者②,守病告,贰郡者私黠吏,使诬告先生赂。具狱,聚左证,后召先生,使众参考之,由是贬池州。
中道窜,诣阙下,叩登闻鼓称冤,会贰郡者死,复受谴于朝。后累恩得为蔡州参军。
先生自废来,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于道,然耻以文干有位,以故困甚。张文节守亳,亳之士豪者作佛庙,文节使以骑召先生作记。
记成,竟不窜士名。士以白金五斤遗之,曰:“枉先生之文,愿以此为寿。”
又使周旋者曰:“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既而亟召士让之,投金庭下,遂俶装去郡。
士谢之,终不受。常语人曰:“宁区区糊口为旅人,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
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常客京师南河邸中,往往醉,暮归逿地,如不省持者。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③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识者怜哀之,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
后得柳子厚文,刻货之,值售者甚少,逾年积得百缗,一子辄死。将还淮西,道遇病,气结塞胸中不下,遂卒。
嘻吁!天之厌文久矣,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顾其道宜不容于今世。然由赋数踦只④,常罹兵贼、恶少辈辱困,其节行至死不变。
有孤,懦且幼,遣文散坠不收,伯长之道竟已矣乎!初,先生死,梁坚自解以书走上党遗予,欲访其文,俾予集序之。去年赴举京师,历问人,终不复得一篇,惟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皆平昔所为,又不足成卷。
余作文哀之,道不胜于命,命不会于时,吁嗟!先生竟胡为!【注】⑴礼部格诗赋: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是当时文人考取进士以致身通显的敲门砖。
⑵贰郡者:指通判。宋代的通判并非州的一般副职,而是具有与知州联署公文和监视知州的实权。
⑶苦矉:使劲睁大眼睛。⑷赋数踦只:旧指天命不好。
唉!穆伯长在明道元年夏天,客死于去淮西的途中,他的朋友(我)苏子美写了一首诗悼念他,派人前往吊唁,(我)痛感他的品行没有广泛传播,又记录下他的几件事迹,用来给当世作为借鉴,(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哀悼他。先生字伯长,名叫修。
小时酷爱读书,他不是致力于文章的章节句读,而是一定要探求道理的本原,把(其他)读书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反复、深透的分析研究。他的个性刚直清峻,喜欢离俗背道,不肯放弃操守而与庸人有一点点的同流合污,想和他交往的人很多,(但先生都)坚决地拒绝了他们。
他评议事情明确无误,全都符合古圣贤之道,全都值得采纳。然而先生喜欢斥骂权贵,指斥时弊,谨小慎微的、循规蹈矩的小人害怕听他的言语。
先生推崇古文,他的文章深峻峭拔,却羞于写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宋真宗咸平年间,先生考中进士,取得出身的等级,被任命为泰州司理参军。
知州赞许他的才华,州通判因此嫉恨他。先生曾经因为言语触犯通判,当牧守因病休假时,通判便暗中勾结阴险狡猾的官吏,叫他诬告先生受贿,(他们)准备了判决狱讼的文书,收集了证据,然后就传召先生,让众官员参核考定他的罪名,因为这件事,先生被贬到池州。
先生在中途逃跑,到了朝廷,他敲登闻鼓鸣冤,(这时)恰巧通判死了,先生受到朝廷的贬谪。后来连续任职做到蔡州的参军。
先生自从被贬谪以来,读书更加勤奋,写文章更加立足于古道,然而却耻于拿文章拜求权贵,因为这个缘故生活十分困窘。张文节做亳州郡守,亳州有个豪士修建了佛庙,张文节便派人用马请先生来作记。
记文写成后,先生竟然不写上豪士的名字。豪士拿白金五斤送给先生,说:“委屈先生写记,愿用这五斤白金为你祝寿。”
又叫一个会说话的人去劝说:“豪士送金给你的原因,(只是)希望把(他的)名字刻入石头,以求永存不灭而已。”不久,先生多次叫豪士来,责备他,把白金扔到院子里,然后整理行装离开该郡。
豪士向他道歉,先生始终不肯接受。先生常常对别人说:“宁可做一个只能勉强糊口的漂泊之客,也始终不能因为不正当之徒使我的文章蒙受羞辱。”
天圣末年,有丞相想任命先生做主管学务的官员,但先生耻于拜访他,学官终于没做成。先生常常寄居京城南河的旅馆,常常喝醉酒,傍晚就跑到远郊,像是很不清醒的人。
半夜了,旅馆里的人还听到他诵读吟咏,感慨叹息,就借着隙缝偷看他,看见先生点着灯端正的坐着,使劲睁大眼睛,拿着书卷(读)到天亮,因此就借钱给他。先生的母亲去世,他光着脚亲自背棺材下葬,每天读《孝经》。
二、《哀溺文序》说明了什么道理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盲目崇拜或迷恋某件东西已到了成为痼疾的时候,就会完全丧失理智,在生死关头分不清主次利弊,连性命也不顾了。讽刺了世上那些爱财如命的人的愚昧无知,并进而警告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身葬名利场中。刻画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揭示出这个人在财富与生命二者之间的追求与选择取向——即“舍命不舍财”。
三、哀溺文序原文及翻译
1、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2、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3、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4、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
5、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关于本次哀溺文序和哀溺文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