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问题,以及和年少不知其中味,再懂已是不惑年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全诗是什么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释义】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4、【出处】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6、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7、“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8、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少年不识愁滋味全诗是什么
1、少年不识愁滋味全诗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如下:
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5、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6、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7、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8、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三、少年不识愁滋味全诗
1、原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释义: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3、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5、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原文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7、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8、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9、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10、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关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