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和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陈与义登岳阳楼第二首的赏析
1、《陈与义登岳阳楼》第二首的赏析:
2、《陈与义登岳阳楼》第二首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
3、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
4、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
5、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6、《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原文:
7、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8、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9、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10、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11、译文: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12、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岳阳楼二首
二、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赏析、、、
1、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2、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3、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4、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5、全诗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徒伤悲的落寞情怀。
6、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7、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8、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9、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0、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三、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登岳阳楼(其一)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2、《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3、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4、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
5、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6、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7、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8、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9、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0、参考资料:登岳阳楼二首—百度百科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和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