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埋骨何须桑梓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埋骨何须故里,盖棺便是吾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埋骨何须桑梓地全诗
1、埋骨何须桑梓地全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七绝·改诗赠父亲》,《七绝·改诗赠父亲》是毛泽东1910年赠给父亲的一首七绝,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借自月性和尚用以自勉的一首诗略加修改而成。
2、毛泽东适应自己的情况做了改动,表达了他远大的志向,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走出乡关,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
二、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谁的七绝
1、“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毛泽东的七言绝句《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需要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求学的坚决与志向的高远。
2、“埋骨何须桑梓地”的出自《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原诗如下:
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4、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5、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6、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7、全诗前两句气势雄伟、铿锵有力,表明了诗人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后两句寓意深远,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三、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什么意思
1、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2、出自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4、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5、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6、《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起首两句直抒胸臆,叙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
7、后两句引经据典,将前句所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在改用日本诗人词句的同时,引用中国经书上经典词句,表达了大丈夫志在四方,好男儿四海为家之意,既通俗又文雅。全诗通俗易懂,主题明确。
8、毛泽东所写相近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为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9、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埋骨何须桑梓地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