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渡汉江古诗拼音版原文,《渡汉江》古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渡汉江古诗带拼音
1、《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诗,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2、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4、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渡汉江》
二、带拼音的古诗渡汉江
1、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2、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4、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5、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6、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7、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8、“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三、古诗渡汉江的拼音版
1、岭lǐng外wài音yīn书shū断duàn,经jīng冬dōng复fù历lì春chūn。
2、近jìn乡xiāng情qíng更gèng怯qiè,不bù敢gǎn问wèn来lái人rén。
3、《渡汉江》是唐代诗人李频(一说宋之问)创作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第55首。它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4、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5、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大中八年,频中进士,调校书郎,任南陵县主簿,又升任武功县令。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金华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书肆中得李诗195篇,辑为《梨岳诗集》,并为之序。《全唐诗》载李诗208首。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6、天夏年间(901-904年),其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途中遇战乱,只好埋在光泽的大乌洲,其后羿也就定居在光泽,今人称之为“梨山李氏”。李频著作有《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
文章分享结束,渡汉江古诗拼音版原文和《渡汉江》古诗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