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为赋新词强说愁啥意思的一些知识点,和女生发朋友圈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辛弃疾一首词,“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啥意思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2、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人物,都说只有学好了诗才能做好词,而辛弃疾却是个例外,他诗写得一塌糊涂上不得台面,但其词作才华却是震古烁今的。
3、在宋代那个词人百花齐放的年代,辛弃疾不善于诗却能成为词坛领袖,成为豪放派的掌门人。
4、除了文学上的成就,令大多数人想不到的是,辛弃疾还是宋朝著名的将领,要知道他可不是羽扇纶巾,坐镇中军的元帅,而是实打实冲锋陷阵的将军。
5、而辛弃疾最著名的一战,便是带着五十几个人冲进敌营,活捉叛贼。这一战,是辛弃疾的胆识、谋略过人的体现。也是通过这一战,成就了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雄之名。也是这一战,使得辛弃疾名声大噪,使得金人对其闻风丧胆。
6、辛弃疾词风豪放,有豪放派掌门人之称,也许他豪放的词风,便是他在战场上的霸气的延续。辛弃疾是南北宋时期写词最多的作者,共有六百多首作品流传至今。
7、但这位豪放派的掌门人,作起婉约词来,也是得心应手丝毫不输于柳永等婉约派宗师级的人物。说起辛弃疾的婉约词,就不得不说说《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了。
8、这首名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词,一共才短短的44个字,但却写尽了人间的愁苦,可谓是千古绝唱。而且这短短的44个字中,竟然就有三句是千古佳句,被广为流传。
9、而这首词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这首词到现在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但这八百年来,竟然没有一个诗词名家对其点评过。我想这并不非这首词不好,那些名家不屑于点评,反而说明这首词太好了,而无人敢评。
10、其中"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三个句子,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句。
11、这首词的词牌《丑奴儿》,是词牌中非常难写的一个,整首词只有44个字,而其中的难点便是中间的两句反复。看似简单,但越是精炼的词牌越是难写。
12、这首词描写的,是辛弃疾在带湖附近居住时的情景。那时候他日子十分悠闲,但他内心有却是痛苦地,想到了自己年少的时候不用发愁的日子,内心非常有感触,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13、开头第一句就是千古名句。正当年少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看向远方。跟许多的少年郎一样,这时候作者写这个词,是为了写忧愁而写忧愁,爱登上高楼,不过是想表达愁绪,模仿先人而已,登楼寻找写作灵感。
14、词的下半部分是把曾经和现在进行对比,写出他经历了很多坎坷,内心非常忧愁,非常凄凉。,尝尽了忧愁滋味的他,心中还是无法把这愁苦化开,对于这些忧愁,想说却又作罢,看来作者已经发愁发到了深处。
15、最后的几个字是整首词最经典之处,也是千古绝唱式的句子,心中的愁绪,都变成了凄凉。辛弃疾用非常简便的语言和非常洒脱的落笔,看起来轻松,但是欲言又止的感觉,让人十分回味。
16、整个词都是在写愁,直爽的其中又透漏着婉约,非常的经典。辛弃疾的很多作品都喜欢借用典故,有很多都是一首词连用非常多的典故作成,但是这首词其中却没有一个生僻的字,也没有一个典故,在他的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
17、在创作手法上,这首词的写法,跟当时的主流写法有所不同。宋人写词,都是先写景再表达情感,或者是一边写景一边表达感情。
18、但是这篇全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跟当时主流风格差距比较大,也许这就是辛弃疾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二、“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5、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6、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7、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8、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9、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10、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11、“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12、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13、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14、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为赋新诗强说愁"什么意思
意思是: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全诗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
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