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论诗三十首元好问,以及论诗绝句 元好问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文论)评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六
1、在对此诗作评论之前须明白几个问题:
2、 1“心画心声”一语出自扬雄《法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即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强调语言与内心的一致性,文章与人品的一致性。故而,从其言,其文可以见出其人品、心性的优劣,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文如其人”。
3、2潘岳(即潘安),字安仁,与左思、陆机等并称“二十四友”,西晋著名文学家,后世有“陆江潘海”之说。“拜路尘”即“望尘而拜”,语出《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绉事贾谧,每侯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意思是潘岳为人轻浮急躁,羡慕权势,与石崇等人谄媚当朝权贵贾谧,经常在其门口等候,一见贾谧驾车出府,就和石崇向着车子扬起的尘土跪拜。后人常用“望尘而拜”形容谀媚权贵卑躬屈膝的神态,元好问便是以此事嘲讽潘岳作诗做人的二重性。
4、 3此诗的意思是: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未必总是正确,从一个人的文章也未必能见出其全部品性。比如西晋时候的潘岳,虽然写下《闲居赋》这传颂千古的淡泊名利之文,其行为却是遇权贵而阿谀奉承,见贾谧而望尘而拜。
5、观《论诗三十首》其六,元好问批判了潘岳的“人文不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其诗学观念,主张写诗须有真情实感,强调文与人的一致性,这对于后世文学品论诗人、作家具有进步意义,本文仅从该诗体现的“人文不一”的角度作简单评论。
6、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中,“文如其人”这一观念为广泛接受和认可。从诗学上源远流长的“诗言志”说,到孟子的“知人论世”,到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作”,及苏轼对其弟苏辙“文如其人”的评价,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文如其人”之说接受度和认同感。“诗言志”之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表现功能,体现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诗学观念,即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强调了外在之言与内在之情的一致性,这与诗所引杨雄《法言》的“心声心画”不谋而合;“知人论世”则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文”与“人”的一致性的主张;而“文章合为时而著”则是强调文章应反映现实,体现了白居易的儒学观念,在“文如其人”上这一点不甚明显,但亦有所反映,既然强调文章的现实性,那么自然也就应是作者本人生活真实的写照;苏轼对其弟的评价源自《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甚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在此,苏轼不仅赞扬了其弟的才华,亦将其为人与文章相提并论,这也就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对于“文如其人”之说的认可。
7、而从其思想上探究,会发现“文如其人”这一观念的形成有着长久的思想和现实基础。在春秋阶段,儒道两家思想的初步形成就奠定了后世长达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由孔子提出,形成以礼为核心,以德为典范的思想,并在汉武帝时期以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而其中的“德”就宣扬“诚”,“信”,就包含了“内外如一”,“言行一致”。而道家思想中由庄子倡导的“形神兼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倡导人的内外在一致性的主张。而从现实基础上理解,这也是中国长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一个体现,中小层百姓性淳朴,做生意也讲究童叟无欺,体现了文学观上,则是以质朴刚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8、显然,元好问继承了这一思想观念,从其《论诗三十首》中可见,如“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等句。当然,再联系此诗,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首句以扬雄《法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立论,点出“人文不一”之现象,次以“文章宁复见完人”做进一步阐释,并举出潘岳的《闲居赋》与“拜路尘”对比,进行讽刺,层次清晰,观点明确,立论鲜明。以嘲讽见主张,亦足见诗人诗学观念。同时,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即便是在“文如其人”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现实,也存在像潘岳这样的特例,且为数不少。而做思想探源,会发现类似“潘岳”之流形成也是存在一定的文学现实基础的。比如著名的“终南捷径”便是一例,名为求隐,实则求显达求扬名。这种功名欲求和隐者态度的不一致性,实为常见。首先,从春秋时期士人阶层兴起,我国的文学便与政治走向分流,而在贵族文化阶段,贵族既为文化的统治者,也为政治的统治者,这样的统一性就必然包含着目标的一致性和内容的互促性,但随之分流,代表文化的士阶层就必然要寻求其地位的正统性和安身立命的话语权,故而在长久的中华文化中,许多有志之士汲汲于功名,也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改变,例如潘岳所在的魏晋时期,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玄学盛行,隐文化为人所推崇,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与汲汲于功名之人发生冲突,故而出现潘岳的“文人不一”现象。再次,依荀子之说,人本性中就存在对于安逸,奢侈事物的追求和期盼,实乃人之“恶”之天性,按照弗诺伊德的人有“三我”,“本我,自我,超我”,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实质上是人对于超我的表现和推崇,并不一定就是人本我真实的反映。也就是说,潘岳“拜路尘”之举动实为其本我欲望的现实体现,而《闲居赋》之文是其理想追求。
9、所以,元好问对于“人文不一致”的现象批判具有一定的思想渊源和诗学主张体现性,而所批判之行为其形成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故而对于后世品评作家作品与人物内在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文学思想
1、剖析自我是一种智慧。剖析自我,才能丰富自已去感知这世界的美丽;剖析自我,才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剖析自我,才会深深地懂得:人的生命如不饱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就不会磨砺出生活的精彩。
2、剖析自我是一种淡然。剖析自我,内心就会滋生出一种平和,一种欢畅,一种坦然,就会忘记世间的纷繁,看淡爱恨情愁,了却孤寂哀怨。剖析自我,会那么自然、那么随意、那么百无禁忌,如同春日去大自然中沐浴暖阳。深呼吸新鲜的空气。
3、剖析自我是一种精神。剖析自我,是对自已人生的考验,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就在这剖析中,享受这份精神的快乐,领悟这份精神的骄傲,感受这份精神的高洁。
4、剖析自我是一种勇气。如果只读别人,不敢剖析自己人,即使侥幸成功,也不能持久,最终还是会失败。只有剖析自已,才会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现实。
5、剖析自我是一种毅力。剖析自已,就会练就了一种不服输、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会用心去触摸碰撞人生中难题,克服困难,解除难题。
6、其实,剖析自我很难,塑造一个好的自已更难。因为读别人时,我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而剖析自己时,则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显微自己的缺点,放大自己的成就。
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
1、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2、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3、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4、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5、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6、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7、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8、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9、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10、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11、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12、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13、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14、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15、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16、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17、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18、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19、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20、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21、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22、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23、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24、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25、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26、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27、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
28、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29、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30、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31、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32、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33、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34、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35、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36、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37、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38、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頀音。
39、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40、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41、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42、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
43、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44、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45、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4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47、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48、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49、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50、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51、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52、根据理解,第二句“俳优”应为“俳谐”。
53、曲学,乡曲简陋的学问。虚荒,虚假荒谬。小说,无足轻重之说。欺,欺人骗世。
54、“有情芍药含晚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55、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56、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57、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58、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59、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60、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61、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62、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63、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64、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65、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66、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67、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68、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他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OK,关于论诗三十首元好问和论诗绝句 元好问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