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军行杨炯译文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杨炯的主要成就,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从军行杨炯译文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杨炯《从军行》全文翻译
1、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2、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3、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4、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5、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6、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7、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二、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1、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译文边疆燃起的战火已经照到了京城,我的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静。
4、出兵的调令从皇宫出发,威武的将士紧紧的包围着敌军。
5、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号鼓交织在一起。
6、宁愿驰骋沙场,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7、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读书人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字表现了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第三句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境,隆重而庄严。第四句渲染了龙争虎斗的战斗气氛。五、六句开始写战斗,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前句从视觉,后句从听觉,两句诗有声有色,表现了将士冒雪同敌搏斗的坚强无畏和战斗的激烈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家为国的壮志豪情。
三、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
1、《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如下:
2、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翻译:烽火映照着都城长安,我的心中难以平静。出征的号令从皇宫传出,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都城。纷扬的大雪使彩旗暗淡,呼啸的寒风夹杂的战鼓声。我宁愿做军中一个小小的百夫长,也胜过我做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
4、背景: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5、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6、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7、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从军行》
关于从军行杨炯译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