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登岳阳楼杜甫翻译及赏析,岳阳楼记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3、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chè):分裂。乾坤:指天、地。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4、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
5、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6、赏析: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二、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翻译及分析
1、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这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因系应酬之作,不如前一首有名。
2、首联:写景,从远处的洞庭湖写到近处的岳阳楼,“晚晴”是指傍晚雨后初晴,诗人和岳州太守一起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湖面烟波浩淼的情景。
3、颔联:杜甫把自己比做“徐孺子”,即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是指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诗接”一语是指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谢宣城”是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兴奋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款待是必然的。
4、颈联:继续写景,站在岳阳楼上远眺,可以看见湖岸的景色,望远而实如近在眼前,“雪”、“丛梅发”“春泥”“百草生”点明此时大概是在初春。
5、尾联:"渔父"用屈原被放逐遇渔父的典故,古代论诗者谓“落句深有意于裴,言己不异屈原之放逐,渔父倘肯见问,岂敢违之而更南征乎。”“南征”是“南行”的意思。短短两句,写尽了诗人的凄苦遭遇和无限悲哀。
三、登岳阳楼的翻译和原文
1、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2、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但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3、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4、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5、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登岳阳楼》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