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登岳阳楼杜甫朗诵和登岳阳楼陈与义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
1、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2、大湖浩瀚像把昊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3、漂泊江湖亲朋故l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4、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5、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6、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7、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8、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9、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10、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11、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12、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13、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4、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15、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二、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翻译
1、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2、大湖浩瀚像把昊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3、漂泊江湖亲朋故l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4、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5、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6、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7、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8、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9、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10、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11、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12、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13、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4、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15、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三、登岳阳楼杜甫原文
1、翻译如下: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2、在《登高》一诗中,诗人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似乎晚年的穷困潦倒、贫病交加让诗人不堪重负。
3、读杜甫诗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尽管诗人总是显得那么沉重和愁苦,却依然在失望中暗含着希望,在痛苦中孕育着欢乐,在偏狭处彰显着豁达。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一味消沉下去,他总得拼命说服自己、挣扎着与现实对抗以获得解脱。
4、所以,“亲朋无一字”,明明反映的是诗人对人情冷暖的失望与怨责,在此却是满满的旷达与释然。“老病有孤舟”明明反映的是诗人孤苦无助的辛酸和凄凉,在此却是满满的庆幸与欣喜。尽管有强颜欢笑的嫌疑。
登岳阳楼杜甫朗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杜甫朗诵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