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乃是什么意思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指什么
1、“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通“原”,意思是本来。元知,原本知道。
2、“死去元知万事空”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
3、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释义: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6、《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7、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二、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什么意思
1、"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元:原来、本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3、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请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4、a,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5、b,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6、c,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7、d,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8、1,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陆游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辛弃疾见陆游住宅简陋,多次提出帮他构筑田舍,都被陆游拒绝。
9、2,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实现复国大计。
10、3,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宋军准备充分,出师顺利,先后收复泗州、华州等地。但韩侂胄用人失察,吴曦等里通金朝,按兵不动,图谋割据。陆游诗翰多次催促,吴曦不理。不久,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韩侂胄日益陷于孤立。
11、4,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
12、5,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临终之际,南宋诗人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示儿(宋代陆游诗作)
三、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OK,关于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是什么意思和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乃是什么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