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阅读答案这个问题,放言五首其三人才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的翻译(中文)
1、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2、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3、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首,以续其意耳。
4、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
5、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6、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
7、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能是真珠
8、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9、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10、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11、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祸福轮回像车论一样
12、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13、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14、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5、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6、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17、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18、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19、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20、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21、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那里来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了
22、昨天屋内外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可以招待了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
23、江浙一带海上何曾有稳定的波浪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
24、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25、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26、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
27、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28、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二、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反映怎样的情感
1、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4、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5、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6、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7、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8、“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9、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10、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11、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12、“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13、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三、《白居易诗选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全文翻译鉴赏
1、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
2、【原文】赠君一法决狐疑1,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2。向使3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4谁知?
3、【注释】 1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2「周公」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日:一作后。「王莽」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未篡:一作下士。 3向使:假如当初。 4复:又有。
4、【译文】赠给你一种解疑的方法,不必用龟甲和蓍草占卜。辨明玉的真假只要烧够满满三天,辨别树木的优劣必须等它生长七年以后。正直贤良的周公尚且害怕流言飞语,心怀不轨的王莽在篡位之前还装做毕恭毕敬。假如这人在被误会时就死去了,他一生的忠奸又有谁知道呢?
5、【赏析】本诗旨在告诉我们,看问题必须全面,切忌片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不能仅凭一时、一事就草率地得出结论。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判断、考察就接受众人的观点,否则很可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好人。从历史上来看,周公正直贤良,一心为国,却遭到流言飞语的攻击,被迫「避居于东」;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早就心怀不轨,阴谋篡汉,但在行动之前还假装谦虚恭谨,蒙骗了不少人。这些经验教训,值得今人深刻记取!「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一至理名言,足可警示世人。
关于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阅读答案,放言五首其三人才观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