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广陵散古琴曲这个问题,广陵散的历史典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音乐名作《广陵散》分为那几段
1、现存之《广陵散》,全曲基调深沉、粗犷质朴而气魄宏大,是当时一首十分杰出的乐曲,也是篇幅最长的古琴曲之一。
2、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为三大部分。
3、第一部分包括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这一部分以刚劲有力的泛音和带有叙事性的音调开始,表现聂政的不幸命运与君主的残暴无德。
4、第二部分包括正声十八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画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为父报仇的执著。这一部分从“徇物第八”开始,先在低音区运用按滑音,时松时紧、顿挫跌宕的节奏,表现一种压抑郁愤的情绪。然后,逐渐积蓄力量,直到“冲冠第九”、“长虹第十”,终于像沉睡的火山,迸发出炽烈的岩浆——以古琴的最强烈的拨剌手法,在一、二弦同音奏出慷慨激昂的音调。“会光第十六”,则是以泛音与散音高低音区的强烈对比、同音急促的反复与节奏逐步的紧缩,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而“投剑第十八”,则运用拂的手法,给人以破竹裂帛般惊心动魄之感。
5、第三部分包括后序八段,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6、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它的主导作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7、综观全曲,“纷披灿烂,戈矛纵横”,愤慨不屈,气势磅礴,风格独特,结构庞大,浩然之气贯注始终。
8、“《广陵散》未失传”之谜,有这样的传说:嵇康有一外甥叫袁孝,也喜欢弹琴并曾多次向嵇康求学此曲而未能如愿。但他并不死心:每天夜里,舅父弹琴时,他就站在窗外偷听,将《广陵散》的曲谱及各种指法记了下来……
9、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特殊的贡献,这就是他的《琴赋》与《声无哀乐论》。《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声无哀乐论》是作者对儒家“音乐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不乏嵇康对音乐的独特看法。
10、古人对于《广陵散》一曲,曾有截然相反的评价:朱熹指斥“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明代宋濂《太古遗音·跋》也评价曰:“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然而,《琴苑要录·止息序》的评价却大相径庭——赞叹之情跃于笔端:“怨恨凄感”之处,曲调凄清清脆;“怫郁慷慨”之处,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之气势。
二、广陵散是古筝曲吗
1、《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2、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3、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4、《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5、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6、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7、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8、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9、《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10、《广陵散》在清代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11、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
12、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
13、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三、古琴曲《广陵散》赏析
1、我们都知道“余音绕梁,三月不止”的典故,其实好的音乐真有这种效果,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古琴曲《广陵散》赏析”,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2、琴曲《广陵散》,是古琴曲中风格最独特、最具传奇色彩的的一首乐曲。
3、欣赏琴曲《广陵散》之前,最好对聂政和嵇康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个基本概念。
4、聂政是春秋战国时齐国著名的勇士,详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
5、琴曲《广陵散》缘起于聂政,绝响于嵇康;表达的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不畏强暴的悲壮情怀。传统古琴曲,多是意境高远,曲调平和,抒发的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唯独这首《广陵散》,刀光剑影,杀机四伏。
6、琴曲《广陵散》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7、战国时期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误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立志为父报仇,乃入山学琴十年,终获超绝琴艺。韩王召聂政进宫弹琴取乐,聂政趁韩王听琴不备,忽从琴内取出匕首,将韩王刺死,然后悲壮自杀。
8、琴曲《广陵散》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故事里的人物关系和《史记》所载虽有出入,但乐曲的情绪、节奏,和《史记》所载基本一致。
9、全曲共四十五个乐段,分三大部分。
10、第一部分包括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这一部分以叙述性的音调开始,主要情绪是怨恨。第二部分包括正声十八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包括后序八段,是对聂政壮烈事迹的颂扬。纵观全曲,浩然之气贯注始终。
11、聂政后约六百多年,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对司马氏持不合作态度,最终遭杀身之祸,时年39岁。《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于今绝矣”,乃成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之叹。
12、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嵇康在
13、《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六个部分。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14、全曲的主体情绪显得激昂、愤慨。开指一段从容自由,可视为全曲的引子。贯穿于“正声”和“乱声”部分的主要音调在这里有所提示。
15、小序和大序部分则在较平稳的气氛中,布置了正声和乱声的主调旋律的雏形。正声突出描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着力刻画了其不屈的精神和坚硬的性格。
16、正声的主调显示以后,进一步发展了主调旋律,此时乐曲表现出一种“怨恨凄苍”的情绪。徐缓而沉稳的抒情具有缅怀的沉思,同时孕育着骚动和不安。随之音乐进入急促的低音扑进,尤如不可竭怒火的撞击。
17、进而发展成咄咄逼人,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形成全曲的高潮,即“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战斗气氛。随后音乐表现出壮阔豪迈、“怫郁慷慨”的气氛。乱声和后序比较短小,主要体现出一种热烈欢腾和痛快淋漓的感情。从而结束全曲。
18、正声是全曲的核心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19、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20、《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以致使宋代大儒朱熹愤然指斥:“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21、琴曲《广陵散》,是古琴曲中风格最独特、最具传奇色彩的的一首乐曲。欣赏琴曲《广陵散》之前,最好对聂政和嵇康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个基本概念。
22、聂政是春秋战国时齐国著名的勇士,详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
23、琴曲《广陵散》缘起于聂政,绝响于嵇康;表达的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不畏强暴的悲壮情怀。传统古琴曲,多是意境高远,曲调平和,抒发的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唯独这首《广陵散》,刀光剑影,杀机四伏。
24、琴曲《广陵散》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误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立志为父报仇,乃入山学琴十年,终获超绝琴艺。韩王召聂政进宫弹琴取乐,聂政趁韩王听琴不备,忽从琴内取出匕首,将韩王刺死,然后悲壮自杀。
25、琴曲《广陵散》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故事里的人物关系和《史记》所载虽有出入,但乐曲的情绪、节奏,和《史记》所载基本一致。
26、全曲共四十五个乐段,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这一部分以叙述性的音调开始,主要情绪是怨恨。第二部分包括正声十八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包括后序八段,是对聂政壮烈事迹的颂扬。纵观全曲,浩然之气贯注始终。
27、聂政后约六百多年,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对司马氏持不合作态度,最终遭杀身之祸,时年39岁。
28、《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于今绝矣”,乃成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之叹。
29、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嵇康在
30、《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六个部分。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31、全曲的主体情绪显得激昂、愤慨。开指一段从容自由,可视为全曲的引子。贯穿于“正声”和“乱声”部分的主要音调在这里有所提示。
32、小序和大序部分则在较平稳的气氛中,布置了正声和乱声的主调旋律的雏形。正声突出描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着力刻画了其不屈的精神和坚硬的性格。
33、正声的主调显示以后,进一步发展了主调旋律,此时乐曲表现出一种“怨恨凄苍”的情绪。徐缓而沉稳的抒情具有缅怀的沉思,同时孕育着骚动和不安。随之音乐进入急促的低音扑进,尤如不可竭怒火的撞击。
34、进而发展成咄咄逼人,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形成全曲的高潮,即“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战斗气氛。随后音乐表现出壮阔豪迈、“怫郁慷慨”的气氛。乱声和后序比较短小,主要体现出一种热烈欢腾和痛快淋漓的感情。从而结束全曲。
35、正声是全曲的核心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36、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37、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38、《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39、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以致使宋代大儒朱熹愤然指斥:“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关于广陵散古琴曲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