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羽扇纶巾是周瑜还是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历史典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1、苏轼为了刻画周瑜的形象,从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蒋干拜访周瑜时“布衣葛巾”而进行艺术升华到周瑜身上的“羽扇纶巾”,虽然是
2、,但是诗词一般可以忽略历史真实而抒发作者的情感。
3、《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
4、,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5、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
二、关于“羽扇纶巾”的描述,具体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呢
1、关于“羽扇纶巾”的描述,指的是周瑜。
2、因为这首词本来写的就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的这一历史事件。
3、但是一般我们提到羽扇纶巾,眼前浮现的就是诸葛亮的形象,所以给人造成了一种误解。这主要是三国演义的原因,因为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个潇洒飘逸、谋略过人的一个儒将形象的诸葛亮,而且是深入人心,所以往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羽扇纶巾这样的形象加至于诸葛亮身上。
4、这种形象,当然也是苏轼的想象了,他和以往一身戎装的武将形象有了很大区别,文人服饰加上武将的功业,共同塑造出了这样一个儒将形象。实际上,这种形象也只有周瑜才配得上,因为诸葛亮,绝大多数的时候,他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奇才,而不是意气风发的武将。
5、据史料记载,周瑜“美姿颜,精通音律”,当时人都说“曲有误,周郎顾”,而周瑜二十四岁的时候被孙策认命为建威中郎将,统率两千人马,从此跟随孙策东征西讨,在三十四岁的时候,统率三万吴军,在赤壁打败了天下头号枭雄曹操,名震天下,这种风采,自然令苏轼艳羡不已。所以他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可以说,把周瑜的形象拔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还极具美感。
6、但是后来这个形象却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和诸葛亮形象的深入人心,被安插到了诸葛亮身上,对周瑜来说有点委屈,对诸葛亮来说,有点哭笑不得。
7、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绝对没有那么潇洒,相反,他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以至于积劳成疾,五十四岁病故于五丈原。而赤壁之战的参与者是周瑜,所以,“樯橹灰飞烟灭”这个就和诸葛亮没关系。
8、可以想象,肩上背负兴复汉室重任的诸葛亮在中年的时候,可能已经两鬓斑白了,虽然我们希望他是那个“英姿勃发,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但这只是一厢情愿。
9、而周瑜就像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在意气风发的年纪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两年后就去世了,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三、古人诗文中的羽扇纶巾,究竟是指周瑜还是诸葛亮
1、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由罗贯中所写的,在这本小说之中罗贯中写了非常多的历史人物,其中非常出名的就有:诸葛亮、周瑜、曹操等等。而且估计很多人都听过“羽扇纶巾”这个词语,而这个词语在目前很多人都认为是用来形容《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的,但是事实上这个词语并不是对周瑜的描述,而是用来描写诸葛亮的。
2、“羽扇纶巾”这个词语就是描写一个手拿羽扇,头上戴着头巾,是一个文官所特有的装扮,而诸葛亮在历史上就是这样一个人。现在流传最广的关于“羽扇纶巾”的记载可能就是《善国演义》和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了,但是这两处的“羽扇纶巾”并不是描写的同一个人,在《三国演义》中是对诸葛亮的描写,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是用来形容周瑜的。
3、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九十章写道:“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这句诗中的“蛮王”就是孟获,而孟获是被诸葛亮用计谋抓住的,所以这句诗就是用来形容诸葛亮的,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中的“羽扇纶巾”是对诸葛亮的形容,而且在小说中就出现过一次“羽扇纶巾”,其他都是以“纶巾羽扇”的形式出现的。不管是“羽扇”还是“纶巾”都是对诸葛亮的服饰所做的描写。而且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的儿子用一个木头人就吓退了敌人,而这木头的所雕刻的就是诸葛亮,在小说中对这个木头人的描写就用到了“纶巾羽扇”。
4、在苏轼的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羽扇纶巾”就是对前文的公瑾的描写,而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字公瑾。所以说在古代的大部分诗文中的“羽扇纶巾”都是对周瑜的描写,而《三国演义》中的“羽扇纶巾”则是对诸葛亮的描写。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羽扇纶巾是周瑜还是诸葛亮和羽扇纶巾的历史典故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