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唐诗宋词赏析大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苏轼宋词精选大全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唐诗宋词解释及赏析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6、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7、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8、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9、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10、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11、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12、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13、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14、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5、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16、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17、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二、优美的唐诗宋词及赏析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4、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5、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6、【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7、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8、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9、【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三、10首唐诗宋词赏析
1、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
2、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
3、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
4、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
5、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6、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
7、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
8、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诗中前四
9、句是“比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
10、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
11、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
12、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叹。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结句以反诘作收,深沉有力,
13、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
14、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诗以“暮”开首,为“宿”
15、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共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16、,同时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种表现。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
17、淡恬静,既不着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8、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19、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全诗围绕一个“独”字,写一种世无知音的孤寂之情。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
20、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
21、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22、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
23、,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
24、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
25、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
26、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
27、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
28、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
29、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春景成了征夫思妇刻骨相思的引信,
30、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说:“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
31、泰山。”诗以“望”入题,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前两句,开门见山,写泰山的高峻伟大,
32、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
33、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归鸟入林。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显示
34、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35、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切。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
36、无限感慨,作诗酬答挚友盛情款待的深厚情谊。全诗所写为人之常情,用语亦为家常话语,景物也是家常
37、情境。诗的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
38、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
39、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
40、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41、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
42、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
43、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
44、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全诗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作者也以绝对佳人比喻自己。全诗文笔
45、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46、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这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
47、作。夜间梦见李白仿佛就在月光底下,于是语重心长地嘱咐李白前途珍重,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诗以
48、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
49、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
50、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
51、交往的友谊。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52、这首诗和前首诗都是思念李白之作。写多次梦李白的情形。诗人三夜多次梦见李白,可见挂念思虑之深。
53、梦中李白向作者倾吐心事,与作者告别时的景况,梦醒后作者无限感概和不平,对李白作出了崇高的评价
54、。与第一首侧重点不同的是侧重感叹李白的不得志,对李白的种种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平。
55、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前三句重复出现“君
56、”,体现作者反复叮咛、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是一种不得志的心情写照,最后一句是写景写人,非常含
57、蓄。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
58、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作者反复安慰考试落第的友人,全诗着意
59、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叙事、写景、抒情,感慨,勉励皆有之。写景清新,感慨由衷,勉励挚敬,吟来
60、令人振奋。全诗写得入情入理而又反复曲折,耐用人寻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道:“反复曲折,
61、这首诗描写山中秀丽的景色,信手写来,平淡自然,乐山乐水,意趣其中。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不传的青
62、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
63、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青溪水两岸的曲折、水声与山色的动静都映出了湖光山色的幽深秀美。诗人笔下的
64、青溪是喧闹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祥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吟来令人羡慕向往。
65、汉皇①重色思倾国,御宇②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66、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67、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68、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69、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70、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③。
71、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72、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④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73、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74、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75、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76、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⑤。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77、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78、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⑥马归。
79、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80、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81、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82、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83、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84、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85、上穷碧落⑦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86、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87、金阙西厢叩玉扃⑧,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88、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⑨。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89、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⑩,梨花一枝春带雨。
90、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91、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92、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93、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9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95、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96、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97、“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98、“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99、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100、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101、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唐诗宋词赏析大全和苏轼宋词精选大全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