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欧阳修踏莎行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踏莎行读sha还是suo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踏莎行欧阳修写作背景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其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位。他的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欧阳修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编《新唐书》,并独自完成《新五代史》。他的《六一诗话》又拓宽了新的文学批评方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他的《踏莎行》一词,就突出了既富于情韵,又语言浅显的特点。“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断,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词的上半阕的意境是:馆舍庭院里那盛开的梅花在春天到来之际已经纷纷凋落了,那潺潺的小溪的桥头旁柳树枝条上已绽开新绿。青草散发着阵阵清香,春风和煦又使人倍感暖意。在这春暖柳绿的时候和亲人别离,信手牵着马的缰绳,只见马的辔头轻轻摇晃,可离家的路还是渐渐远去。此时,我的情思却越来越浓,犹如滔滔奔腾的春水湍流不息。接着作者则以奇妙的想象手法在下半阕里写出了恋人盼望他归来的情思。思念的人离别而去,想必是柔肠寸寸,晶莹的泪珠流过粉妆的双脸。那居住的楼庭太高,千万不要倚楼远眺,那样会使人更加伤感。你要知道,在开阔的大草原的尽处,就是更加春意盎然的远山,同样思念你的那位人就在那青青的远山那边。显而易见,欧阳修这首词写的是离别情思,这在古诗词中的题材里是常见的,但作者的写作手法奇妙,意境优美。冬去梅残,春来柳绿,行人离去渐远,恰如迢迢不断的流水,这就自然的表达了离别的情感。然而,远离的行人还在想象思念他的人的情思,远望青山而不见行人,可行人却心情愉快地告诉她,草原尽处,是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里的远山,你思念牵挂的人就在山那边。纵观全词,虽写的是春景离别的情思,其景其情却融为一体,可谓景愈佳而情愈深,语言虽浅显,但情真别致。词的格调深婉清丽,对后来的词作者有很大影响。
二、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1、导读:全词委婉缠绵,别具一格,词人将游子思乡之情与闺中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写出两地互为相思的情思,可谓新颖生动。虽为常见的离情别绪的题材,但词人所运用的奇妙手法,使本词跳出俗套,读来清新雅致,令人神往。整首词意境优美,融情于景,情寓景中,表现了欧词深婉的风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词作。
2、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4、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5、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6、上片写远行人在春日离家后随着行程的渐远,愁也越来越重,越强烈。“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是远行人途中所见之景,“梅残”、“柳细”、“草熏”等词渲染出悲情气氛;“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写离家日渐遥远触发离愁,词人以春水迢迢比喻离愁的绵绵不断,真切生动,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其望归的愁情。
7、下片则从闺人着眼,悬想闺中人思念远行人的情态,表现闺中人相思的痛苦。“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两对句、八字即写出闺中人的缠绵深切的相思之情。接下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既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深情的嘱托,又表现了闺中人倚楼望远而又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补充说明上句,即使登楼也枉然,因为什么都看不见,你远眺到的只是平坦的、一望无尽的草地,原野尽头是重重青山,而你思念之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早已渺不可寻。即使望断春山也是徒然,更见闺中人的失望和感伤。此二句既刻画出闺中人的神态,又揭示出其内心深处悠远缠绵的情思,为宋词中的名句。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赞曰:“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写来极柔极厚。”明王世贞《艺后卮言》说:“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8、全词委婉缠绵,别具一格,词人将游子思乡之情与闺中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写出两地互为相思的情思,可谓新颖生动。虽为常见的离情别绪的题材,但词人所运用的奇妙手法,使本词跳出俗套,读来清新雅致,令人神往。整首词意境优美,融情于景,情寓景中,表现了欧词深婉的风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词作。
9、这是一首伤春伤别之作。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结构的“蒙太奇”处理是此作最大特色。上下阕是两个生活画面的组接,前者写行人,后者写思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此情有一个交流互感的过程,比“单相思”来得厚重和深沉。
10、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11、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前片以景带情。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后片由情人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12、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特别是上下片结尾两句,用比巧妙生动。“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下片以“春山”喻远,引出佳人登高遥望,更觉委婉缠绵,别饶韵味。
13、欧阳修虽受“花间”和冯延巳的影响较深,但就本篇来看,他能摒弃“花间”铺金缀玉的积习,洗净了浓脂艳粉的气息,发展了词的抒情性与形象性的特长。
14、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5、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16、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17、 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三、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2、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4、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心中愁情。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5、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6、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
7、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