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柳永雨霖铃教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雨霖铃教案的教材内容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雨霖铃》教案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大家知道《雨霖铃》的教案怎么设计吗?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答案:长调)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二、柳永的《雨霖铃》 原文和写作背景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雨霖铃》的教案
1、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4、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5、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7、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8、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9、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10、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11、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12、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13、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14、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15、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16、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17、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18、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19、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20、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21、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22、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2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4、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25、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6、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27、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28、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29、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30、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31、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33、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34、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35、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36、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37、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3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9、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40、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41、(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4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3、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44、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45、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4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7、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48、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49、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50、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51、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52、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5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4、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55、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56、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57、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58、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59、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60、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61、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62、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63、 2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