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太常引什么意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这首词的名称,此词由辛弃疾所写,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为:
2、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3、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4、意思是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5、《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简析。
6、《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7、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二、太常引 是这首词的什么(太常引是这首诗是什么)
4、太常引是一首词的什么部分。
1.太常引是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
2.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3.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
4.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
6.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
7.职掌宗庙礼仪及选试博士,为九卿之一。
8.历代沿置,为司祭祀礼乐之官,清末废。
9.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
10.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
13.”《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
15.韩淲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名《腊前梅》。
16.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韵、仄韵多种格式。
17.后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体,《钦定词谱》仅录两体,以辛弃疾词为正体。
三、太长引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是这首词的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