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文翻译器扫一扫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人琴俱亡文言文及翻译
1.文言文人琴俱亡翻译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来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啦!)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王徽之字子猷.生性卓越出众不拘礼法,平素性情放纵,喜爱声色。
当时的人钦佩他的才能而认为他的行为有污点。王献之字子敬,年少有很大的名气,高傲豪迈不羁,虽然终日在家,仍然有很多人来拜访,成为当时最风流的人。
专攻草隶,擅长绘画。当时二人都生病了,有术士说:“人命完结的时候,如果有活人乐意替代。
那么死者就可以活。”徽之对他说:“我的才能和地位不如弟弟。
请用我的余年替代他。”术士说:“替代将死的人,是因为自已的寿命有余,能够补足将死的人。
现在你和你的弟弟寿数都到了尽头,怎么替代呢?”不久,献之去世。徽之奔丧却不哭,直接走上灵床坐下,拿过献之的琴弹起来,弹了很久,琴声走了调,徽之叹息说:“唉呀!献之,人和琴都长逝啦!说完就昏倒了。
他原先就患背疮,于是疮部溃裂,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
人琴俱亡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的文学家.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3、翻译下列句子.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一往情深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二: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赏析词语为:掷)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赏析词语为:恸绝)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答案: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7.略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9.略《管宁割席》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13.(1)都(2)总,竟(3)协调(4)痛哭,极度悲哀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
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人琴俱亡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答]一往情深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
千金难买兄弟情。二: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赏析词语为:掷)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析词语为:恸绝)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
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答案: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
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
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7.略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9.略《管宁割席》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4分)参考答案:13.(1)都(2)总,竟(3)协调(4)痛哭,极度悲哀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人琴俱亡【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最好是平时多积累通假字,多义字和被字句形,宾语前置等句形.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
二、《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1、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④都⑤不闻消息?此已丧矣⑥。”语⑦时了⑧不悲。便索⑨舆⑩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11)琴,便径(12)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13)不调(14),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15)良(16)久。月余,亦卒。
2、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之兄。②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法名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③笃;(病)重。④何以:即“以何”,为什么。以,因为。⑤都:全,总。⑥此已丧矣:“此子敬已丧矣”的省略。此,由此看来。⑦语:说话,动词。⑧了:完全。⑨索:要。⑩舆(yú):轿子。(11)好(hào):爱好。(12)径:径直。(13)既:已经。(14)调(tiáo):协调,这里指调试出和声。(15)恸(tòng)绝:悲痛欲绝。(16)良:很。
3、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
4、敬的)消息?由此看来(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似乎)毫不悲伤。便要来轿子去料理丧事,一路上(他)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出和声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离开了人世。
5、每当读到子猷心知最亲近的人已离世而“不悲”而“不哭”时,我们必然觉得此人太不近人情,哪里会想到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一个悬念呢?设置悬念是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一种好办法。不过,悬念的设置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合乎逻辑。如果前文不写子猷亦“病笃”,为了去奔丧,不得不抑制自己强烈的感情;不写子敬的死,起初只是出自子猷因老是听不到子敬的病况而做出的推断,而并非确讯,岂不抹去了子猷对子敬仍可能在世的热切的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祈望。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读到文章末尾子猷为子敬“人琴俱亡”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时,我们才会深深感到在子猷“不悲”“不哭”的火山下奔突着多少炽热的岩浆。
三、《人琴俱亡》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3、子猷、子敬两个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消息?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就命仆人抬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4、子敬向来喜欢弹琴,他便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逝世了。
OK,关于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和古文翻译器扫一扫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