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望月怀远张九龄的诗的问题,以及和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
1、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全诗如下:
2、《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3、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4、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5、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6、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7、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
8、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
二、张九龄《望月怀远》全诗翻译及赏析
1、导读:《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张九龄《望月怀远》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2、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3、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4、亲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5、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
6、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7、这两句写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亲友——当月亮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我和亲人天各一方,相隔遥远,各自在天涯的一地,共看这一轮明月。前句写景,点明“望月”,后句由景入情,转入“怀远”。意境雄浑阔大,风格浑成自然,乃有名的佳句。
8、①怜:爱怜。②满:满屋月光。③披衣:披衣出屋。④觉露滋:露生觉湿。有露浓湿衣之意。
9、这两句是说,月夜怀远,思绪萦绕,灭烛沉思,只见月光十分可爱。惹得人思情更深,睡意全消,索性披衣起身,步出屋外,望月而又望远。伫立良久,不觉夜已深沉,露水将衣服都打湿了。两句诗蕴含深沉的怀远之情,细微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的实情实景,手法巧妙,意韵传神。
10、这两句是因望月而引发对亲人的思念——月光虽美,却不能满手捧着送给亲人;不如回卧室睡觉,作一个和亲人团聚的梦。构思奇妙,情感深挚,意境幽清,余韵悠长。
11、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12、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13、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1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15、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因为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一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与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
16、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17、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18、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写给谁的诗句
1、在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夜,唐朝宰相张九龄,因刚被贬官不久,胸中不免有些郁闷。他正独自坐在窗前喝着闷酒,突然看到一轮明月缓缓从水中升起,一直升到高高的夜空中。
2、张九龄不顾屋外的寒露清冷,披上一件单衣,匆匆走出门外。他仰头望月,思绪万千:想必此刻,普天之下的人们都在共赏着同一轮明月吧?不知当年的故人,此刻是否安好呢?于是,张九龄在院子里缓缓踱步,吟出了这首《望月怀远》:
3、其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了后人广为流传的佳句。
4、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评价张九龄是:“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为什么张九龄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要知道,唐代的广东并不像今天这么繁华富裕,在当时,两广地区可是整个大唐帝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方,也是“蛮荒之地”的代名词,张九龄正就来自这片文化荒漠。
5、据说,在张九龄高中进士的那一天,有落榜者很是愤愤不平,声称本场考试必有猫腻,否则为什么会让一位来自广东的“南蛮”中举呢?不过,很快,张九龄的能力就显露出来了。他顺利通过吏部考试,成为秘书省校书郎,在职期间,恰逢李隆基亲自策问天下名士,张九龄再次稳定发挥,顺利升迁。
6、再后来,虽然他因为直言敢谏得罪过权贵,但承蒙玄宗李隆基、宰相张说的赏识和提拔,还是步步高升,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不仅如此,张九龄身上还始终伴随着一种摄人心魄的风姿气度。据说,他去世后,但凡有人向唐玄宗推荐宰相人选,唐玄宗总要问上一句:“这个人的风度能比得上张九龄吗?”
7、但是,张九龄实在是太正直、太高洁了。后来还是得罪了奸相李林甫,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难逃黯然落败的下场,在后来的相位争夺战中,败给了以奸诈善谀著称的李林甫,还被唐玄宗贬到了离长安城千里之遥的荆州去。这首《望月怀远》,就是在被贬后的一个秋天写下的。
8、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颇具盛唐气象,把明月放在浩瀚苍茫的云海之间,在雄浑开阔的气象下,蕴含着深沉幽远的情思。对月寄相思,本是众多诗人惯用的。你看,南朝诗人谢庄曾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来的苏轼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与张九龄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真可谓是“万里此情同皎洁”了。
9、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接着说这轮自海上升起的明月,引发了心中亘古不变的相思之意。句中的“竟夕”就是一整夜,诗人整个晚上都在思念远方的故人,以至于辗转反侧、孤枕难眠,无可奈何,只能去怪罪这让人无心睡眠的漫漫长夜了。
10、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一句说既然睡不着,不如出去走吧。诗人借着皎洁的月光,吹灭了桌上的蜡烛,披上单衣走出门外,浑然不觉衣衫已被清凉的露水打湿。
11、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皎洁的月光,还有这清凉的露水,都无法捧到你面前,罢了,还是回屋睡觉去吧,希望今夜你可以入我的梦,让我与你在梦中共诉衷肠。
12、全诗寄托的思念之情,是一环一环地推上了最高潮的,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自己所见、所感、所思,有什么办法,能让远方的那个人也心有所感呢?
13、这首《望月怀远》,看上去是一首关于儿女情长的爱情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未免有点太小看张九龄了。那么,作者在诗中思念的那个人,应该是谁呢?
14、想当年,三闾大夫屈原在《九章·思美人》中在这首长诗中,曾把楚怀王比作一位美人,用爱情关系来比拟君臣关系。屈原试图用这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来寄托自己对君主的希冀,以求重新得到君王的眷顾,进而实现心中的政治理念。这种被称为“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后来就成了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15、回到张九龄,有诗佐证,他对这种象征手法并不陌生。张九龄曾在《感遇》一诗中写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诗明显带有“香草美人”的象征寓意,用香草代指自己高洁的品德,而用美人比喻远方的君王。
16、那么,这首《望月怀古》,是在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心中抑郁的时候,睹月伤怀写下的。很显然,这首诗与屈原的《九章·思美人》用了同样的象征手法,用表面上的爱情关系,来比拟君臣关系,以此寄托自己对唐玄宗的希冀,希望重新得到君王眷顾。
望月怀远张九龄的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望月怀远张九龄的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