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圆明园的毁灭前的照片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圆明园最初的样子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
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圆明园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圆明园风景是比较好的,是清朝比较独特建筑物,圆明园的损失让人非常可惜,因为那个年代的技术有限,圆明园在毁灭前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图像资料,下面看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
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昨天,圆明园罹难160年了。今人看见它,只见一堆破石瓦砾、残垣断壁,难以想象它曾经的绝代风华、美轮美奂。被烧毁前的圆明园有多美?雨果用了四个字形容:恍若月宫。它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劫,也是中国人永远的民族之痛。
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
这段华丽无比、如梦似幻的文字,出自法国作家雨果,它所描述的,是圆明园罹难前的盛况。
文字越美,它所经历的劫难就越让人心痛。
1860年10月18日,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连续两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漂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向北京城,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如今,160年过去了,在这160年里,有叹息不完的遗憾,有磨灭不了的伤痛,更有无法忘却的耻辱和时时悬顶的警钟。
圆明园约始建于1707年,即康熙四十六年,原是皇四子胤禛的御赐花园,康熙帝为之题写“圆明园”匾额,并先后多次到该园游览进宴。
从雍正开始,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有近140年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园居理政。
圆明园代表了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被誉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曲水岛渚,亭榭楼阁,错落有致。
壮观华丽,美轮美奂,灿若白玉。
凌空俯瞰,景色重重,一碧万顷。
这些美好到失真的词全部都可以用在它的身上。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中国皇帝的夏宫很有名,远征期间,我一直在想象它的美丽,当我真的置身其中时,它的豪华仍然令我震惊……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再也找不出可以与之媲美的花园了。”
“一个英国军官说,法国所有的皇家城堡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圆明园。”
“夏宫中到处都是宫殿,其中充满了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这是狂想也想象不出的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集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向北京城西北郊进犯,清军残部不战而逃,侵略军直扑圆明园。当法军抵达圆明园时,咸丰帝已经逃往200多公里外的避暑山庄,帝国的军队也已经跑光了,奋起抵抗的只有20几个太监。
10月7日起,英法侵略军涌入圆明园大肆抢掠,亿万文物珍藏被洗劫一空,携不走者则击而毁之。
10月18日、19日,英军3000余名官兵,连续两天在圆明园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一代名园惨遭焚毁。
这种毁坏之所以特别残忍和屈辱,是因为它甚至不是毁于自然,毁于意外,毁于不可抗力,而是毁于他人。它是被人强夺的,也是被强行毁掉的。
但在那些毁坏者的眼里,这种掠夺却化作了赤裸裸的炫耀。用雨果的话来说,“这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英军和法军的轻步兵、炮兵、北非骑兵、女王龙骑兵,乃至印度士兵和随军苦力,以及闻风而来的当地盗匪,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贪欲中烧,无数声音在窃窃私语,最珍贵的东西被拿走了,我们也要进去,该轮到我们了,不是吗!
一声军号造就了彻底的恐慌,大家一哄而上,推开了站岗的哨兵,开始各自去搜罗自己中意的东西……人头攒动,用各种语言欢呼喊叫着,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一个个上了红漆的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了大珍珠串,把那些红宝石、蓝宝石、
水晶石一股脑地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揣。有的人抱起座钟、挂钟就往外走。工程兵为了把镶嵌在家具上的宝石取下来,动用了斧头,一些小火灾被引发了,有人高呼“救火”,丝绸、锦缎和珍贵的貂皮被毫不吝惜地用来盖灭火焰,真是一场疯狂的幻梦!
我们烧毁了被叫作圆明园的皇帝夏宫。
您听好了,三千五百人,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完成了点火的工作。您现在对着火面积之广,该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了吧?
我收集了几件圆明园里的漂亮玩意儿。我想,家里的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礼物。
我还有一件华贵的战利品:皇帝的御玺!关于这些东西,等我回家之后,会有更多惊喜告诉你们。
1860年,北京才有了第一张照片。至1900年的40年间,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都曾为北京留影,但目前能找到的照片仅有500张左右,而谢满禄在北京只待了四年,就凭一己之力拍摄了一千余张照片,可谓数量惊人。
在玻璃底片造价昂贵的年代,谢满禄能随心所欲地拍这么多张照片,跟他显赫的家世分不开。谢满禄的本名是罗伯特·德·赛玛耶,其中的赛玛耶是他的家族姓氏,这个家族非常有名,在法国有一个小镇就以他的家族命名。
1880年,他作为外交官不情不愿地来到中国,职位是二等秘书。这四年的经历,被他写入《北京四年回忆录》中,但书中对摄影,却只有寥寥数笔。除了在回忆录中用到的照片,其他底片也没有被批量洗成照片而大量传播。
从此次拍卖的照片可以看出,他在北京期间,经常与好友结伴同行,到处取景采风。他的作品涵盖了当时法国驻华人物、北京城区的大量建筑景观、西郊皇家园林、北京城外的寺庙风景及天主教堂等等。
1882年前后,谢满禄买到了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鼠、牛、虎、兔、龙、马、猪,但在运输回国的过程中,猪首、兔首、鼠首被窃遗失,只有牛首、虎首、马首及龙首被他带回法国。随着谢满禄家族陆续将他的收藏售卖,这些在19世纪拍摄的影像也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与当时的一些商业摄影师相比,谢满禄的照片更具研究价值。借用职务之便,他总能拍下别人接触不到的画面,再加上是原底洗印,清晰度极高,大量细节清楚可见,他无意中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建筑的“第一”和“唯一”影像。
在谢满禄的作品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圆明园木构建筑照片。笔者接触到这些照片,就像一个研究天文学的人发现了兔子在月球上蹦的照片一样,那感觉就像一个永远只能存在于理论上的东西终于落实了。
在这组照片被发现前,学术界一直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圆明园虽然被毁,但仍然是皇家禁地,西方摄影师无法涉足,他们的活动范围只能在西洋楼地区。但谢满禄不仅进入了圆明园区域,而且随行人员数量很多(至少有六人)。
以照片为线索进行分析,1882年前后,他们从长春园宫门进入,拍摄西洋楼后,一向西,拍摄范围几乎贯穿了整个圆明园。他们拍摄了许多木构建筑照片,这些建筑虽然躲过了英法联军的“火劫”,但没逃过1900年的“庚子事变”后的“木劫”。因此,谢满禄的照片成了研究这些建筑毁坏变迁的唯一依据。甚至,对于那些传说中有争议的建筑,他的照片也成为了无可辩驳的“铁证”。
难得的是,谢满禄对圆明园不仅感兴趣,而且在拍摄前进行了研究,他只拍没有被毁的著名建筑、中式园林,这些照片恰恰是别的摄影师没有拍过的。
在他的镜头下,那个以往仅停留在文献记载或画作中的圆明园,更加精致且赋有细节地呈现出来。那些未被焚毁的中式木构建筑群映入眼帘,雕梁画栋之间,彰显出皇家园林应有的气派与典范。
1860年,英法为了获取更多的在华利益,出动1.8万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时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近20年,清政府依然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导致再次惨败。图为1960年,英法联军攻占的大沽口炮台。
清政府在通州八里桥附近组织防御,僧格林沁率领2.1万蒙古马队,胜保组织绿营军1万抵抗,最终三万清军全军覆没,只剩七人六马,后谈判破裂,咸丰帝仓皇逃亡热河,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图为1860年10月的北京天安门前,尽是杂草。
图为1860年的紫禁城午门,斑驳的城墙,就是风雨飘摇的大清的真实写照。占领紫禁城后,英法联军随即火烧了圆明园。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包括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清漪园是当年圆明园的五园之一。英法联军走后,慈禧太后曾重修圆明园,开工10个月之后资金枯竭,只得放弃。选择修破坏程度不深的清漪园,并更名“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曾多次修复,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京西皇家园林的三山五园再次被毁,清政府放弃修葺圆明园。图为圆明园被毁的前一天,清漪园的昙花阁。
图为清漪园文昌阁城关,阁三层,楼顶大钟指向6点30分,据推测这张照片就是在1860年此阁被毁当天或前一天拍摄。现存的文昌阁是慈禧时重建的,减为二层,造型简单,跟之前的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清漪园万寿山花承阁的多宝琉璃塔,高16米,八面七层结构。是乾隆皇帝给母亲过六十大寿而修建了,佛塔精致无比,历时60年建成,现存颐和园后山。
清漪园万寿山智慧海。现存颐和园万寿山,下层外墙上的琉璃佛像时均被打烂,现在看到的均为后来重修的。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仅安佑宫中,就有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很多人投湖自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群被毁,150万件文物被掠夺,是近代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暴行。
二、圆明园被毁灭之前的样子和被毁灭之后的样子 `
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2、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
3、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铺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4、1860年10月9日法国军队撤离圆明园时,圆明园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
5、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
6、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圆明园废墟凡能作为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7、至此,圆明园已经过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8、2002年12月13日,北京圆明园正觉寺修缮工程正式招标。正觉寺曾是清代皇室成员的御用佛寺,由于地处绮春园墙外,才成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唯一幸免的古建筑。此次修缮的范围包括山门、文殊亭、东西五佛殿、东西配殿、西转角房等,修缮面积共计990平方米。
9、由国家与园内农民联合建园这一形式,经数年过渡,全面开辟遗址公园的条件渐趋成熟。按照首都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加快遗址公园建设步伐,将园内原以土地谋生的农民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安置其劳动力从事园林建设。这就为在圆明三园范围内全面建设遗址公园、保护文物古迹创造了全新的条件。争取恢复原样。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的毁灭
三、圆明园的毁灭的时代背景
1、清朝末年,国势日渐衰落。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2、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两天两夜。
3、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封闭国家,清朝中期,全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反对清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4、1856年10月,在沙皇俄罗斯和美国的支持下,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殖民利益。
5、他们首先在广州挑起两次战斗,但未达到预期。为了直接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决定了陈炳景成。侵略军于1858年5月强迫天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的罪恶和羞辱签署“天津条约”。
6、1860年7月,英国和法国的侵略者战舰再次到达达古口口,英国和法国大使前往北京改变他们的蝎子,他们强迫自己“说和平”。然而,条件越来越苛刻,条件越来越苛刻。目的是迫使陈炳靖强迫清廷提交。面对侵略者的计划,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大惊小怪,捍卫的速度缓慢。
7、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8、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9、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10、《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11、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
12、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3、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地主阶级分化,部分满清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
14、同治年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现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16、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17、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与紫禁城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1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的毁灭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