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冯延巳《鹊踏枝》赏析,鹊踏枝清明 冯延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诗词赏析: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1、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2、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3、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4、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5、
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6、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7、
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8、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9、
鹊踏枝:即《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商调曲。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用为词牌始于宋。双调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10、鹊踏枝:即《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商调曲。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用为词牌始于宋。双调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11、
笙(shēng)歌:吹笙唱歌。容易:轻易。
12、笙(shēng)歌:吹笙唱歌。容易:轻易。
13、
征鸿:远行的大雁。征鸿过尽,昭示着节令的转换。
14、征鸿:远行的大雁。征鸿过尽,昭示着节令的转换。
15、
“暮景”句:远处近处,只有浓浓淡淡的烟霭装点着无边的暮色。
16、“暮景”句:远处近处,只有浓浓淡淡的烟霭装点着无边的暮色。
17、
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二意。
18、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二意。
19、
鲛绡(jiāoxiāo):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掩(yǎn)泪:掩面而泣。
20、鲛绡(jiāoxiāo):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掩(yǎn)泪:掩面而泣。
21、
上半阕开端“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仅只三句,便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缝缝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首句“梅落萦枝千万片”,颇似杜甫《曲江》诗之“风飘万点正愁人”。然而杜甫在此七字之后所写的乃是杯且看欲尽花经眼”,是则在杜甫诗中的万点落花不过仍为看花之诗人所见的景物而已;可是正中在“梅落繁枝”七字之后,所写的则是“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是正中笔下的千万片落花已不仅只是诗人所见的景物,而俨然成为一种陨落的多情生命之象喻了。而且以“千万片”来写此一生命之陨落,其意象乃是何等缤纷,又何等凄哀,既足可见陨落之无情,又足可见临终之缱绻,所以下面乃径承以“犹自多情”四字,直把千万片落花视为有情矣。至于下面的“学雪随风转”,则又颇似李后主词之“落梅如雪乱”。然而后主的“落梅如雪”,也不过只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景物而已,是诗人所见落花之如雪也;可是正中之“学雪随风转”句,则是落花本身有意去学白雪随风之双转,其本身就表现着一种多情缱绻的意象,而不仅是写实的景物了。这里所写的不是感情之事迹,而表达的却是感情之境界。所以上三句虽是写景,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动人的多情之生命陨落的意象。下面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二句,才开始正面叙写人事,而又与前三句景物所表现之意象遥遥相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花之零落与人之分散,正是无常之人世之必然的下场,所以加上”容易”两个字,正如晏小山词所说的“*秋云,聚散真容易”也。面对此易落易散的短哲无常之人世,则有情生命之哀伤愁苦当然乃是必然的了,所以落花既随风飘转,表现得如此缱绻多情,而诗人也在歌散酒醒之际添得无限哀愁矣。“昨夜笙歌”二句,虽是写的现实之人事,可是在前面“梅落繁枝”三句景物所表现之意象的衬托下,这二句便俨然也于现实人事外有着更深、更广的意蕴了。
22、上半阕开端“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仅只三句,便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缝缝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首句“梅落萦枝千万片”,颇似杜甫《曲江》诗之“风飘万点正愁人”。然而杜甫在此七字之后所写的乃是杯且看欲尽花经眼”,是则在杜甫诗中的万点落花不过仍为看花之诗人所见的景物而已;可是正中在“梅落繁枝”七字之后,所写的则是“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是正中笔下的千万片落花已不仅只是诗人所见的景物,而俨然成为一种陨落的多情生命之象喻了。而且以“千万片”来写此一生命之陨落,其意象乃是何等缤纷,又何等凄哀,既足可见陨落之无情,又足可见临终之缱绻,所以下面乃径承以“犹自多情”四字,直把千万片落花视为有情矣。至于下面的“学雪随风转”,则又颇似李后主词之“落梅如雪乱”。然而后主的“落梅如雪”,也不过只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景物而已,是诗人所见落花之如雪也;可是正中之“学雪随风转”句,则是落花本身有意去学白雪随风之双转,其本身就表现着一种多情缱绻的意象,而不仅是写实的景物了。这里所写的不是感情之事迹,而表达的却是感情之境界。所以上三句虽是写景,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动人的多情之生命陨落的意象。下面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二句,才开始正面叙写人事,而又与前三句景物所表现之意象遥遥相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花之零落与人之分散,正是无常之人世之必然的下场,所以加上”容易”两个字,正如晏小山词所说的“*秋云,聚散真容易”也。面对此易落易散的短哲无常之人世,则有情生命之哀伤愁苦当然乃是必然的了,所以落花既随风飘转,表现得如此缱绻多情,而诗人也在歌散酒醒之际添得无限哀愁矣。“昨夜笙歌”二句,虽是写的现实之人事,可是在前面“梅落繁枝”三句景物所表现之意象的衬托下,这二句便俨然也于现实人事外有着更深、更广的意蕴了。
23、
下半阕开端之“楼上春山寒四面”,正如后一首《鹊踏枝》之“河畔青芜”,也是于下半阕开端时突然荡开作景语。正中词往往忽然以闲笔点缀一二写景之句,极富俊逸高远之致,这正是《人间词话》之所以从他的一贯之“和泪试严妆”的风格中,居然着出了有韦苏州、孟襄阳之高致的缘故。可是正中又毕竟不同于韦、孟,正中的景语于风致高俊以外,其背后往往依然含蕴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情意。即如后一首之“河畔青芜堤上柳”,表面原是写景,然而读到下面的“为间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才知道年年的芜青、柳绿原来正暗示着年年在滋长着的新愁。这一句的“楼上春山寒四面”,也是要等到读了下面的“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二句,才能体会出诗人在楼上凝望之久与怅惘之深,而且“楼上”已是高寒之所,何况更加以四面春山之寒峭,则诗人之孤寂凄寒可想,而“寒”字下更加上了“四面”二字,则诗人的全部身心便都在寒意的包围侵袭之下了。以外表的风露体肤之寒,写内心的凄寒孤寂之感,这也正是正中一贯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如后一首之“独立小桥风满袖”、此一首之“楼上春山寒四面”及《抛球乐》之“风人罗衣贴体寒”,便都能予读者此种感受和联想。接着说“过尽征鸿”,不仅写出了凝望之久与瞻望之远,而且征鸿之春来秋去,也最容易引人想起踪迹的无定与节序的无常。而诗人竟在“寒四面”的“楼上”,凝望这些漂泊的“征鸿”直到“过尽”的时候,则其中心之怅惘哀伤,不言可知矣。然后承之以“暮景烟深浅”五个字,“深浅”二字,正写出暮烟因远近而有浓淡之不同,既曰“深浅”,于是而远近乃同在此一片暮烟中矣。这五个字不仅写出了一片苍然的暮色,更写出了高楼上对此苍然暮色之人的一片怅惘的哀愁。于此,再反顾前半阕的“梅落繁枝”三句,因知“梅落”三句,固当是歌散酒醒以后之所见,而此“楼上春山”三句,实在也当是歌散酒醒以后之所见;不过,“梅落”三句所写花落之情景极为明白清晰,故当是白日之所见,至后半阕则自“过尽征鸿”表现着时间消逝之感的四个字以后,便已完全是日暮的景色了。从白昼到日暮,诗人为何竟在楼上凝望至如此之久,于是结二句之“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便完全归结到感情的答案来了。“一晌”二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解释为“指示时间之辞,有指多时者,有指暂时者”,引秦少游《满路花》词之“未知安否,一晌无消息”,以为乃“许久”之义,又引正中此句之“一晌凭栏”,以为乃“霎时”之义。私意以为“一晌”有久、暂二解是不错的,但正中此句当为“久”意,并非“暂”意,张相盖未仔细寻味此词,故有此误解也。
24、下半阕开端之“楼上春山寒四面”,正如后一首《鹊踏枝》之“河畔青芜”,也是于下半阕开端时突然荡开作景语。正中词往往忽然以闲笔点缀一二写景之句,极富俊逸高远之致,这正是《人间词话》之所以从他的一贯之“和泪试严妆”的风格中,居然着出了有韦苏州、孟襄阳之高致的缘故。可是正中又毕竟不同于韦、孟,正中的景语于风致高俊以外,其背后往往依然含蕴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情意。即如后一首之“河畔青芜堤上柳”,表面原是写景,然而读到下面的“为间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才知道年年的芜青、柳绿原来正暗示着年年在滋长着的新愁。这一句的“楼上春山寒四面”,也是要等到读了下面的“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二句,才能体会出诗人在楼上凝望之久与怅惘之深,而且“楼上”已是高寒之所,何况更加以四面春山之寒峭,则诗人之孤寂凄寒可想,而“寒”字下更加上了“四面”二字,则诗人的全部身心便都在寒意的包围侵袭之下了。以外表的风露体肤之寒,写内心的凄寒孤寂之感,这也正是正中一贯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如后一首之“独立小桥风满袖”、此一首之“楼上春山寒四面”及《抛球乐》之“风人罗衣贴体寒”,便都能予读者此种感受和联想。接着说“过尽征鸿”,不仅写出了凝望之久与瞻望之远,而且征鸿之春来秋去,也最容易引人想起踪迹的无定与节序的无常。而诗人竟在“寒四面”的“楼上”,凝望这些漂泊的“征鸿”直到“过尽”的时候,则其中心之怅惘哀伤,不言可知矣。然后承之以“暮景烟深浅”五个字,“深浅”二字,正写出暮烟因远近而有浓淡之不同,既曰“深浅”,于是而远近乃同在此一片暮烟中矣。这五个字不仅写出了一片苍然的暮色,更写出了高楼上对此苍然暮色之人的一片怅惘的哀愁。于此,再反顾前半阕的“梅落繁枝”三句,因知“梅落”三句,固当是歌散酒醒以后之所见,而此“楼上春山”三句,实在也当是歌散酒醒以后之所见;不过,“梅落”三句所写花落之情景极为明白清晰,故当是白日之所见,至后半阕则自“过尽征鸿”表现着时间消逝之感的四个字以后,便已完全是日暮的景色了。从白昼到日暮,诗人为何竟在楼上凝望至如此之久,于是结二句之“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便完全归结到感情的答案来了。“一晌”二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解释为“指示时间之辞,有指多时者,有指暂时者”,引秦少游《满路花》词之“未知安否,一晌无消息”,以为乃“许久”之义,又引正中此句之“一晌凭栏”,以为乃“霎时”之义。私意以为“一晌”有久、暂二解是不错的,但正中此句当为“久”意,并非“暂”意,张相盖未仔细寻味此词,故有此误解也。
25、
综观这首词,如上所述,既自白昼景物直写到暮色苍然,则诗人凭栏的时间之久当可想见,故曰“一晌凭栏”也。至于何以凭倚在栏杆畔如此之久,那当然乃是因为内心中有一种期待怀思的感情的缘故,故继之曰“人不见”,是所思终然未见也。如果是端己写人之不见,如其《荷叶杯》之“花下见无期”、“相见更无因”等句,其所写的便该是确实有他所怀念的某一具体的人;而正中所写的“人不见”,则大可不必确指,其所写的乃是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之境界,这种感情可以是为某人而发的,但又并不使读者受任何现实人物的拘限。只因为端己在写“人不见”时,同时所写的乃是“记得那年花下”及“绝代佳人难得”等极现实的情事;而正中在写“人不见”时,同时所写的则是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远近之冥漠。端己所写的,乃是现实这情事;而正中所表现的,则是一片全属于心灵上的怅惘孤寂之感。所以正中词中“人不见”之“人”是并不必确指的。可是,人虽不必确指,而其期待怀思之情则是确有的,故结尾一句乃曰“鲛绡掩泪思量遍”也。“思量”而曰“遍”,可见其怀思之情始终不解,又曰“掩泪”,可见其怀思之情悲苦哀伤。曰“鲛绡”,一则可见其用以拭泪之巾帕之珍美,再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乃愈可见其泣泪之堪悲,故曰“鲛绡掩泪思量遍”也。其实正中此词,原来所写的乃是一种感情之境界,而并未实写感情之事迹。
26、综观这首词,如上所述,既自白昼景物直写到暮色苍然,则诗人凭栏的时间之久当可想见,故曰“一晌凭栏”也。至于何以凭倚在栏杆畔如此之久,那当然乃是因为内心中有一种期待怀思的感情的缘故,故继之曰“人不见”,是所思终然未见也。如果是端己写人之不见,如其《荷叶杯》之“花下见无期”、“相见更无因”等句,其所写的便该是确实有他所怀念的某一具体的人;而正中所写的“人不见”,则大可不必确指,其所写的乃是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之境界,这种感情可以是为某人而发的,但又并不使读者受任何现实人物的拘限。只因为端己在写“人不见”时,同时所写的乃是“记得那年花下”及“绝代佳人难得”等极现实的情事;而正中在写“人不见”时,同时所写的则是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远近之冥漠。端己所写的,乃是现实这情事;而正中所表现的,则是一片全属于心灵上的怅惘孤寂之感。所以正中词中“人不见”之“人”是并不必确指的。可是,人虽不必确指,而其期待怀思之情则是确有的,故结尾一句乃曰“鲛绡掩泪思量遍”也。“思量”而曰“遍”,可见其怀思之情始终不解,又曰“掩泪”,可见其怀思之情悲苦哀伤。曰“鲛绡”,一则可见其用以拭泪之巾帕之珍美,再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乃愈可见其泣泪之堪悲,故曰“鲛绡掩泪思量遍”也。其实正中此词,原来所写的乃是一种感情之境界,而并未实写感情之事迹。
27、
全词充满了象喻之意味,因此末句之为男子口吻抑为女子口吻,实在无关紧要,何况美人、香草之托意,自古而然,“鲛绡掩泪’‘一句,主要的乃在于这几个字所表现的一种幽微珍美的悲苦之情意,这才是读者所当用心去体味的。这种一方面写自己主观之情意,而一方面又表现为托喻之笔法,与端己之直以男子之口吻来写所欢的完全写实之笔法,当然是不同的。
28、全词充满了象喻之意味,因此末句之为男子口吻抑为女子口吻,实在无关紧要,何况美人、香草之托意,自古而然,“鲛绡掩泪’‘一句,主要的乃在于这几个字所表现的一种幽微珍美的悲苦之情意,这才是读者所当用心去体味的。这种一方面写自己主观之情意,而一方面又表现为托喻之笔法,与端己之直以男子之口吻来写所欢的完全写实之笔法,当然是不同的。
29、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冯延巳作为两朝元老,从四十四岁开始作宰相到五十六岁最后一次罢相,十二年中间四次罢相。他一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冯延巳借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忧生念乱”之情,他词作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代他自己而发言的。
30、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冯延巳作为两朝元老,从四十四岁开始作宰相到五十六岁最后一次罢相,十二年中间四次罢相。他一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冯延巳借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忧生念乱”之情,他词作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代他自己而发言的。
二、《鹊踏枝·冯延巳》原文与赏析
1、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2、这首词写一个被丈夫冷落的女子的怨情。词中以女主人公的语气来诉说愁思,倍觉凄切。首句以“行云”比喻薄情的丈夫,寻思丈夫连日来究竟到哪里去了。行云飘浮无定,丈夫亦冶游不归,她的心多么酸楚!宋玉《高唐赋》谓楚襄王梦游高唐,会神女,神女自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词中朝云、行雨亦暗切男女情事,怨丈夫在外放荡。二、三两句是怨他在外面寻欢作乐,忘了回家,也不知道春天都快过去了,把妻子一个人抛在家里。这个女子独对大好春光,春愁更长,怨恨更深。“百草千花”明是写春景,暗指***;“寒食”是清明前一天。她望着郊野路上的花草,思量着丈夫迷恋于沾花惹草,可不知道他究竟被哪家青楼女子迷住而忘返了。“香车”,指代丈夫游踪。暮春时节独守空房,这女子已够索寞烦恼了,何况丈夫又在外过放荡日子,其怨更浓,怪不得她要有所思,有所问了。
3、下片写她望夫不归的失望情状和心理活动。她独倚楼头,盼夫归而终于不见,于是悲从中来,泪眼盈盈,频频自语,怅然若失。“频独语”,传神地勾画出她的伤情和无所依托的被遗弃的神态。这时,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更触发了她的孤独感。她不禁问燕子:“在路上遇见过我的丈夫吗?”这发问含着她的希冀,她的痴心,更含着她心头的裂痛。明知燕子难于回答,她依然希望燕子能告诉她是否曾“陌上相逢”,这也只是在无可奈何的绝望中之一问,而丈夫的游踪依旧杳然无知。于是她更加心绪不宁,春愁如柳絮那样多。不断搅动着她那伤痛的心,频添了更深的怨情。倚楼望不见,问燕无消息,那么在梦中见见丈夫也可以得到些宽慰吧,谁知丈夫的踪影在悠悠梦境中也难以觅到,连这一点小小的希望也破灭了,这“梦里无寻处”不是更增加了许多痛苦吗?
4、此词连用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地表达了怨恨痛楚的情怀。从一般问“何处去”,到猜想“香车系在谁家树”,再问到燕,把女主人公的怨怅愁思不断推进加浓。最后一切问的结果都落空,而且“梦里无寻处”,其愁肠寸断的情状就分明可见了。至于说此词是作者因政治失意而借女子遭弃作寄托,那也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形象含义的拓宽。由此词形象而言,似不必拘于政治含意来附会索解,词本身自有其艺术鉴赏的价值。
5、三词忠爱缠绵,宛然骚、辨之义。延巳为人,专蔽嫉妒,又敢为大言,此词盖以排间异己者,其君之所以信而弗疑也。(张惠言《词选》)
6、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依依梦里无寻处”,呼应。(谭献《谭评词辨》卷一)
7、低回曲折,蔼乎其言,可以群,可以怨。情词悱恻。“双燕”二语,映首章。(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三、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赏析。
1、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人,曾位居宰相之职。说来也是奇怪,每到乱世的时候,总是出文人少出政治家。其中以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为盛。也许因为乱世,文人更懂得生命、生活的可贵,而尽情地歌颂之,或者,文人感慨时局之乱,懂得排遣郁闷的心情。所以他们的作品比起一般时期的作品而言,更具真情实感!也因为战乱遗失,保留下来的不多而弥足珍贵!对他们的文章,后世读者因此带着这样的心情审读,多了份包容,少了些苛刻。
2、本词也被某些书刊收录在欧阳修作品里,但《阳春集》里收作为冯延巳的作品应是可信的,早在北宋初期就有传本。
3、“谁道闲情抛掷久”,也有得出版物中是“抛弃”不是“抛掷”。从词意上理解:“抛弃”有遗弃、丢掉的意思;“抛掷”不是把东西抛开,而是搁置、闲置、遗忘的意思。单从本词词面看上阕“谁道”有反问、质疑之意,其中“久”和下一句“每到春来”,很显然是周而复始,有连续性的,遗忘之意显露殆尽,而不是“抛弃”掉了,彻底的意思;再联系全词,其中“闲情”实际上指与佳人相娱。“谁道闲情抛掷久”,劈空而来,来得很突兀,就像大声反驳别人对作者的质疑一般,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效果,也是一种写实,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是一首佳人埋怨作者时的辩解词,因为很长时间没有与佳人约会,突然造访,佳人顿时喜极而泣,一下子扑在作者的怀里,然后不断地捶打着作者进行撒娇,甚或是“几时得归来,香阁深关。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柳永《锦堂春》)的场景,然后,作者为自己辩解,很委屈地娓娓道出这首词来。上阕大意应是:谁说我把你抛在脑后了?事实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即便每每春天来临,春光明媚令人心情豁然开朗之时,我惦念你的心情还是与往常一样沉重。我常常把院子里的花儿当作是你,与你觥筹交错,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哪怕由此喝坏了身体,我也“与伊喝得人憔悴,朱颜渐瘦终不悔”。
4、下阕,夹叙夹议,以景反衬心情。“河畔青芜堤上柳”句突然一看,似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来呢?其实作者名义上是写景,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惆怅和感叹!这样就承上启下了。河畔的青芜和堤上的杨柳还有盼头,每到春来就开始绿了,而我呢?却“此‘恨’绵绵无绝期”,与你相会却没有定数,不知是那一天啊!“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中的“新愁”是指除了“与佳人相会”外的另外的愁绪。为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作者有点生气了,拟人化地对着“新愁”发问,除了与心上人相思这种“愁”外,还有什么能岁岁年年这样折磨我?意即所有的“愁”都不及我对你思念而不得的那种“愁怨”。没有办法,我只得形单影只到小桥上去眺望你的方向,心里空落落的,久久不得平静。作者实写“风满袖”之“满”,实际上强烈地体现“心里之空”和“身体之羸瘦”;“袖”是“满”的,“心里却是空的”,不要看我的衣袖“丰满”了起来,实际上是风,而我还是因为思念你依然那样羸瘦。鲜明的对比,体现作者非凡的写作艺术。“平林新月人归后”,“平林”是风息,树林平静。“新月”是风起云涌,“月隐其行”,风息林平,月亮重新探出头来。意思是:你看,我对你的思念有多么厉害,“愁云密布”和树林摇曳不定也是因为我不平静心情所影响的,我离开之后,它们一切都恢复了平常。
5、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刻画一男性青年失恋后痛苦心情的写照。“传统下的独白”却不这么认为,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诸多文献资料分析,古代女性因男人抛弃或移情的情况比较多,而且也客观,男人却很少有这方面折磨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笔者坚持认为这仍然是“闺怨”引发的词。
关于冯延巳《鹊踏枝》赏析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