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史上最豪迈的十首边塞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边塞诗的艺术风格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高适最出名十首诗词
1、最经典的送别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最富有生气的诗: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3、最真诚的送别诗: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4、最矛盾的诗: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5、最诗意的边塞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6、最悠然可爱的诗: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7、最悲壮沉雄的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8、最抑郁的诗: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9、最流美婉转的诗: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10、最无奈心酸的诗: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
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天宝十一载(752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天宝十四载(755年),任绛郡长史。至德元载(756年),擢谏议大夫。
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
游于燕赵之时,诗人所见多令人愤怨之事,他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蓟门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现实的诗作。寓居淇上之时,他有感于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著有《别韦参军》《燕歌行》《别董大》《封丘作》等。
二、边塞诗历程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4、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5、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6、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7、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9、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0、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12、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3、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14、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5、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1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8、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9、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20、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2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2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2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2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8、2004-01-06 20:10:56作者:葛培岭阅读次数:8217
29、唐以前的中国诗歌,在题材上已经广泛开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及,而在开发的程度上则各有深浅。边塞题材就是一片尚待深拓的莽原。汉代,边塞战争规模宏伟,但当时的诗歌发展水平尚低,也无大批的文人投佐戎幕,所以边塞诗并未得到多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诗艺提高,边塞诗渐见成长,而仍较稚嫩。是历史偏爱,赏赐唐人以出类拔萃的运会;是唐人精明,及时把握了大显身手的良机。于是边塞题材一时火红,蔚成大观。
30、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太宗皇帝李世民堪称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并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十首序》),“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执契静三边》)。初唐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称四杰、陈子昂,而边塞诗创作正是他们从事革新的重要实绩。特别是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苍苍丁零塞”、“丁亥岁云暮”、“朔风吹海树”、“本为贵公子”、“朝入云中郡”诸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送魏大从军》,《登幽州台歌》等名篇,都是边塞诗作。他所高倡的汉魏风骨,在这些诗中得到了最卓越的表现。陈子昂的出现耐人深思。当时的社会上升发展和知识分子参政,促成了诗界关心国计民生的风气。边塞战争有系国运沉浮,更受到高度重视。所以,最能代表时代潮流的杰出诗人,几乎是注定要在这里产生。在陈子昂的边塞诗里,蕴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其中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更多的则是对凡庸将帅的讥刺和对朝廷失策的批评。这些内容后来曾被反复吟咏,成为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在形式上,陈子昂偏爱古体,创新不多,但对今体律绝亦注意吸收。他的《登幽州台歌》更在结构、句法上都摆去常规,意到言随,戛戛独造,遂成千古一家。
31、开元、天宝时期,革新运动宣告成功,边塞诗大盛,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后人简称为“高岑王李”。其中高岑可为代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高岑诗派。
32、高适最著名的边塞诗是《燕歌行》,这是一幅概括力极强的边塞生活全图,其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用,朝野官兵、战守行驻、山川物候、闺怨戍苦兼及,气势豪迈,感慨深沉,措词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岑参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较之高诗,岑诗的个性特征更为显著。杜甫称道“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三诗突出表现着这一特色。那“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的轮台之夜,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的塞外雪景,那“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的豪迈行军,都无比壮丽,令人神往。《走马川行》的三句连韵,有似音乐中的三连音,急促劲峭,又是一奇。李颀和高岑一样,也擅长古体,尤长于七古。他的边塞诗数量不多,但质量高超,名声甚大,其《古从军行》诸首流传广远。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有不少古体,但代表其独特成就的却是近体,是七绝。特别是他的《出塞二首》和《从军行七首》,气象雄浑,意境高远,后人难以企及。王昌龄后被誉为“开、天圣手”,备受推崇。四人之外,擅于边塞之什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亦皆一时之选。
33、在盛唐文坛上,与边塞诗派并称的是山水田园诗派,领袖人物是王维,而王维就其前期创作来看,同样是一个杰出的边塞诗作者。李白、杜甫是唐代最享大名的诗人,他们的边塞作品也都量大质优。崇尚边塞题材,一时形成诗坛的潮流。
34、中唐以后,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都不断有新的追求和探索。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是李益。他的边塞诗与高适的数量相近,其中有不少写得极为豪壮。但最被传诵的却是他的另一类诗,在这些诗中,十分传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现实,反映了广大军士的边愁乡思。如《夜上受降城闻笛》绝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出妙喻,意象朦胧;“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又极力渲染,饶有韵味。难怪此诗一出,“天下以为歌词”(《旧唐书》本传)。其《从军北征》诗,境界同样悲凉清远,成为与前首并名的佳作。
35、中晚唐时期,较重要的边塞诗作家还有卢纶、王建、张籍、杜牧、马戴、高骈、于濆、张�等人。比较说来,他们都已不像盛唐边塞诗派作家那样专此为长,总的成就也不能与之并称,显示了时代风气的流变。
36、凡在一个时代特别发达的文学现象,大抵总会表现出该时代的某些重要特质。唐边塞诗正是这样。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时代之一。唐王朝统一强盛,边塞战争威武雄壮而又备历艰辛,终唐之世,一直是国家、民族的大事,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心。诗人们对之极为敏感,充满深情。整个唐代,凡较有声誉的诗人,几乎莫不涉笔;名家大家,更无例外。于是以边塞战争为核心内容的边塞诗便在一片沃土润气之中争妍竞秀般地盛开起来了。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社会的特殊风貌。
37、从美学品性来说,唐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景物奇丽,情调激昂,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壮健的生命力,体现了当时高扬宏壮的民族精神。清人姚鼐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复鲁絜非书》)这正可以用来形容唐边塞诗。有人将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特征,简拟为“骏马西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更是直接从边塞诗中得到的启发。
38、就艺术风格来讲,唐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盛、中、晚,先后承革,约计二千首的系列之作,形成了一条多姿多采的艺术画廊。
39、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40、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四)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41、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42、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习见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呼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浓重。
43、关于唐边塞诗的思想价值问题,学术界争议很大。这种争议比较集中在所写战争究竟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问题上。攻之者责其“侵略”,辩之者赞其“自卫”,而所使用的标准则实际上是联合国宪章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类。这样,矛盾便突出起来了:一方面有不少人在实际上把中华各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判作了非正义的过程,从而否认了历史进步的合理性;而另一方面有不少人因要为统一历史辩护,而把一些当时的扩张战争说成是正义之举,也嫌牵强附会。这种处处以道义为指归的历史观有两大错误:一是混淆了古今的区别,以今责古;一是混淆了中外的区别,以中作外,把中国境内的古代各地域性政权固定不变地当作全然独立的现代国家,把唐边塞战争完全等同于现代国际战争。道义评价是通过褒贬毁誉来表达对某一事物的喜怒爱憎之情,而对今天我国境内的各古代政权进行这种纯道义的褒贬实在是有害无益。我们应该从这种偏狭的道义纠缠中解脱出来,站在维护今天的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着重研究唐边塞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有何种历史作用。
44、唐代是向今天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与唐代中国相比,今天中国有三大变化:一是国家统一,一是民族团结,一是社会发达。三者在唐边塞战争中都已看到明显的趋向。边塞战争是在当时条件下消除分裂、缔造统一的实际道路。中国的统一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原因,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国家的统一大有利于民族团结。原来曾经尖锐对立的民族,一旦在政治上统一起来,化干戈为玉帛,仇敌也就成了兄弟。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这是唐朝各代相沿不改的民族观念。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又为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世界角度来说,唐朝前期在西塞的战争畅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并且抵御了大食帝国的东侵,屏障了西域、远东的悠久文明免遭摧残。对中国内地来说,统一带来了社会安定,避免了战争造成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自然,当时战争繁多,不可一概而论;反映各次战争的具体诗篇,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体来看,唐边塞战争确有巨大的进步作用,应予基本肯定。
45、唐边塞诗对于进步的边塞战争和各族人民的边塞生活作了精采的描绘,成为宝贵的文学遗产。这些诗中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等等,值得珍视。从“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诗》其三十五)、“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年少行》其三)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忠贞精神;从“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一往无前、虽死无憾的无畏精神;从“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其六)、“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于濆《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同情士卒、泪尽泣血的人道精神;从“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娑取封侯”(高适《九曲词》其三)、“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李白《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横扫敌患、靖定边尘的进取精神。此外,边塞诗中还出色地描写了祖国边疆的壮伟风光和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谊。无数优秀作品中所表现的这些积极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足资我们借鉴、继承。
46、唐边塞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重视。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首标“征戍”。明代李攀龙、王世懋、胡应麟,清代沈德潜等评选唐诗,几乎都将边塞诗作列为冠首,由此可见它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在群芳灿烂的唐代诗苑中,边塞诗确是一丛奇葩,十分引人瞩目。尽管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滥觞,唐以后亦赓续未断,但是,能够在诗坛上发生如此重大影响、形成如此恢宏局面的,却只有唐代。从这点说,唐边塞诗又是卓然独立的。
三、国外和国内的战争诗,十首
1、渭城春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9、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0、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1、国外的(描写战场的话基本都是叙事长诗或史诗,就选一些句子)
12、一、瓦西里·焦尔金(苏联时期很有名的一首)
13、“请让我报告——扼要谈谈:我们上阵可真不简单,使劲儿从后方赶往前线——从敌后,是德国人占领的那边。.........
14、到处是匆匆的上马:战马,集合是骑队,炮车震响个不停,纷纷都火急飞快的向战地出发,顷刻间一排排都列成作战的队形;
15、.........他把烈火和火焰倾斜在人民头上,
16、四、荷马史诗(有很多描写英雄人物和战争的场面)
17、..........他们呐喊着,响声震天,
18、展翅飞往俄开阿诺斯长河的支流,
19、他们要以凯旋的号角来标点每一千个被杀害的人数,来引起魔鬼的笑乐,当他看到妇孺的血肉淋漓的肢体;
20、大地呵!把斯巴达人的遗骨从你的怀抱里送回来一些!哪怕给我们三百勇士的三个,让德魔比利的决死战复活!...................
21、在灰暗的黎明中瞥见军营里这一小景,
22、我在清冽的晨风中缓缓地漫步,沿着医院营帐附近的小径。
23、我看见三个形体僵直地躺着,抬出之后无人照应,
24、每一个都盖着毯子,宽大褐色的羊毛毯子,
25、灰色沉重的毯子,合拢着,笼罩着全身。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