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春寒古诗陈与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春寒陈与义阅读答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春寒陈与义古诗赏析
关于春寒的古诗句 1.《春寒》)全诗诗句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经是新花嫩叶装点着春光了。这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风和日丽,蜂蝶纷纷,把春光点缀得更加浓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如果寒潮夹着风雨侵袭来了,就会发生“倒春寒”,这些花儿叶儿就要遭受摧残。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在北宋“靖康之难”中避兵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号“园公”。他在花园里守护和培育花木,在料峭春寒之中,不免忧心仲仲(chōng),关心着百花的命运。
“二月巴陵”,指明了地点和时间。“日日风”,可见春寒的持续。说“风”也包括了“雨”,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风雨两字拆开来,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应。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这种没完没了的坏天气,对春天的新花嫩叶来说,是一场灾难。“了”,完结。“怯”,害怕。“怯园公”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下面,笔锋一转,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情景来了,不料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足见天地之间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海棠,在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花。因为它非常娇嫩,有人用它来形容女性的娇柔,所以诗人对鲜红的花朵是用“胭脂色”来形容。这样的花枝,受得了寒凤冷雨的侵凌吗?不能不令人担心。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却看到海棠花挺身独立,虽然寂寞,但也昂扬,自己的“胭脂色”会被冲刷掉,也毫不可惜。这两句诗中所流露的心情,是惊讶和喜悦!
草木是没有情感的。它的开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诗人赋与它感情,认为此时此地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刚健挺拨,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于是,在“蒙蒙细雨中”“独立”无知的草木也人格化了!这两句把海棠刻画得生气勃勃,正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靖康之难”,对宋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当时的确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变动。陈与义在流离奔走之中,有着凄凉慷慨的情怀。他的某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民族反侵略战争。这首诗虽然是写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战斗气息。
春寒尽解粟人肤,敢傍吾侪酒琖无?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
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释义:形容春天异常寒冷的天气。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1、春天已经来临,可春寒料峭,我丝毫没有感到春的暖意。
2、人们常说:春寒料峭,殊不知初冬寒冷。
3、北国还在春寒料峭,南国已然绿色满园。
5、春寒料峭,老人谨防脑出血。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解释: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解释: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肤。
3、《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解释: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4、《念奴娇·春情》宋代:李清照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解释: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
5、《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宋代:吴文英
解释: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6、《千秋岁·水边沙外》宋代:秦观
解释:浅水边,沙洲外,城郊早春的寒气悄然尽退。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解释: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8、《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宋代:姜夔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解释:来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点寒冷气候,看完了灯的游人们,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9、《洞仙歌·雪云散尽》宋代:李元膺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解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10、《江城子·赏春》宋代:朱淑真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
解释:初春细细微微的小风夹杂着小雨还有一点寒意,在酒樽前刚想畅饮,却回忆起以前的欢乐时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解释: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
12、《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宋代: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解释: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
解释:昨夜雨湿蹬上轻便木屐,春寒料峭穿起破旧棉袍。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
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二、《春寒·陈与义》原文与赏析
1、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2、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3、此诗《年谱》系于建炎三年(1129),作者年四十岁。当时正值金兵大举南侵,宋王朝岌岌可危之际。作者于建炎二年秋到达岳州避乱。当年除夕岳州被火,他借郡守王粹翁后圃君子亭暂住,自号园公。这首诗即作于君子亭。
4、首二句点明作诗的地点、时间以及当时心境。“巴陵”,宋岳州巴陵郡,郡治在今湖南岳阳。此时此地,天气不佳,诗人特出的感受是“日日风”。而这风又带来料峭的寒意,使诗人难以忍受。“怯”,使动词,谓使园公感到畏怯。
5、诗人的感受是锐敏的,无论于自然,于社会。如果说,此诗前两句所写,还只是一般的感受;那么,后两句所写,就带有作者自己的鲜明特色了。“春寒未了”句,很自然地逗引出“濛濛细雨”来。在这“濛濛细雨”中,诗人捕捉到了一个很富有特征的物象:海棠。海棠以“风姿艳质”著称,而这里的海棠不惜将胭脂色沾湿,却傲然独立于风雨之中!既写了它的美艳之姿,也写了它的清高之品格。这里所写的“海棠”,乃遗形而取神,实际上,已不是后圃的海棠,而是“君子亭”前的诗人了。诗人借海棠寄托他的意志与感情,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执著的理想和追求。我们不妨联系他前后的诗来看。初到岳州他写的《登楼》有句云:“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晚晴野望》云:“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诗人以海棠寄托了自己的全部身世之感,也恰当地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
6、陈与义在此还写了《陪粹翁举酒于君子亭亭下海棠方开》一诗,其中也有一句云:“暮雨霏霏湿海棠”。但比不上这首诗的意境。
三、《春寒》(陈与义)原文及翻译
1、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2、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3、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4、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看,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花的花朵凋零了。尚未绽开的蓓蕾不吐艳了。园林中的新花嫩叶全在寒风冷雨中萧瑟。这怎不叫人担心害怕呢!瞧,那边短篱旁,娇嫩的海棠,居然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灿烂地开放著。
5、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