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李时珍简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李时珍厂家在哪里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李时珍生平简介
李时珍***,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李时珍)跳转到:导航
搜索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国明朝最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之一。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mons/thumb/9/91/Li_Shizhen.JPG/200px-Li_Shizhen.JPG图片参考:zh.***/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李时珍像目录[隐藏] 1生平 2参见 3相关作品 4连结 [编辑]生平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身为医生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在14岁的时候不负父望顺利的成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药。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在他行医救人期间,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于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了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之余,他遍访名医宿儒,又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经过30年后,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 [编辑]参见中药《本草纲目》 [编辑]相关作品中国电影《李时珍》,于1965年拍摄中国香港无线电视剧集《本草药王》,于2005年推出 [编辑]连结中国科学史上的巨人──李时珍医圣李时珍中国历代名医--李时珍取自"zh.***/w/index?title=%E6%9D%8E%E6%97%B6%E7%8F%8D&variant=zh-"
字东壁,晚年号濒湖山人。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万历二十一年),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医药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近四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称颂。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总结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知识和经验的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具备了初期植物形态分类学内容的伟大著作。李时珍出身于世代业医的家庭。祖父和父亲李言闻都是热心替人诊治疾病的医生。由于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时珍自小就爱好和熟悉草木虫鱼的学问。他聪明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把大段难懂的《释鸟》、《释兽》等文章背诵如流。李进珍虽然自年轻时候起,就热爱医学,但也确实看到官僚、乡绅、豪商,轻视、欺侮他父亲的情景,加上他父亲的压力,最初也曾想通过科举,实现他父亲对他的期望。但是通过三次去省城武昌应试失败之后,便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并从医药学方面求得发展──开始走自己的道路。在时珍的决心请求和保证面前,父亲同意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在以后的年月中,他一方面刻苦钻研古人的医药学著作,一方面行医看病。由于他酷爱医学,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因此,在医学上的才华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很多疑难病症,经他治疗,大都能很快的得到解决。因为他医术精湛,在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被荐送到北京太医院。但在太医院他却没有受到应得的重视,官职很低,然而却使他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在那里,他阅读和见识了不少在别的地方不能看到的书籍和药物。在太医院工作了约一年时间,他就托病辞职了。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左右,李时珍回到蕲州,至此,完全摆脱了官员生活,专心致志于《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和为群众医治疾病。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这位为我国医药学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伟大中医药学家与世长辞了。李时珍死后,埋葬在蕲州瓦硝坝故居不远的雨湖南岸,近四百年时间了,他的墓址仍然尚在。李时珍把他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医药学事业。他除了为群众医治疾病之外,主要集中的体现在他的著作里。尤其是《本草纲目》之中。他通过亲身的医疗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前代医药学家的辉煌业绩,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理论上、观察上的缺点、错误,尤其是历代药物学著作"本草学"的很多缺点、错误。他认为如果对药物的解释混乱和分类失宜,就很容易把医生带到错误的道路上去。他在父亲的赞同下,立志把旧的"本草",加以补充、整理。"本草学"从《神农本草经》起,一直到宋朝唐慎微编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止,可以说是紧紧地衔接着前进的。但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后,却没有大的发展,他便决定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把古人漏掉的,或没有发现的,以及经群众实践用之有效的药物补充进去,使天地万物能充分的得到应用。当时李时珍才只有二十几岁,学识和经验虽然已逐渐丰富,但与他的雄心宏愿远远不相适应,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据传他曾"读书十年,不出户庭"。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三十五岁时,他在经过长时间准备之后,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八百多种,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李时珍治学严谨,在《本草纲目》写成后,为了把这部书编写得更充实、更完备,又用了十多年时间,做过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几乎都是推翻成稿,重新编写,直到大约1590年左右开始刊刻为止。李时珍在治学上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在1545年前后,皇帝朱厚熜,不理朝政,妄想成仙,整天和一些方士鬼混,在宫中设立坛醮和炼金所,梦想炼成“不死之药”。在此影响下,各地方士的活动非常猖獗,炼制丹药的风气极为流行,使不少人竟然认真地服起丹药来。李时珍站在医生的立场上,实在看不下去,便冒着违犯统治者意志的危险,毫不掩饰的列举事实,把服食丹药的害处,讲给群众,使大家明白:方士的话不符合医药学的科学道理,食服丹药是愚昧的自杀道路。为了教育后人,他还把这些认识和思想写进了他的著作。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是李时珍治学精神的又一突出表现。他在研究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看了又看,听了再听,不断思索,尽最大限度地去直接调查了解。他开始写《白花蛇传》的时候,最初在药贩子那里找材料,但当他知道贩子所收的蛇,不全是真品时,就亲自多次跑到出蛇的龙峰山去观察了解,结果他不仅很清楚地看到了白花蛇的形状,活动规律,而且,还了解到了有关白花蛇的炮制方法等。为了证实陶弘景说的"穿山甲能水陆两栖,白天到岸上把鳞张开引蚂蚁爬来,引来后闭上鳞跳入水中,让蚂蚁浮在水面,然后吞掉"这么一句话,他不知花费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蹲在穿山甲出没的地方,进行其生态活动的调查,并亲自解剖了一只穿山甲,发现它的胃很大,胃里确实有一升多蚂蚁,证明它确是食蚁动物,但食蚁的方式与前说不同,是搔开蚁穴舐食蚁类的,纠正了前书的错误。为了研究清楚专供皇帝服用的"仙果"到底是什么东西,他冒着杀头之罪,前往均州(今湖北省均县),采摘样品,亲口尝试,证实所谓"仙果"不过是仅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普通椰梅。正因为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看重第一手资料,因而使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李时珍在艰巨的研究工作中,不仅"无书不读",涉猎诸家,而且,深入群众"采访四方",农民、渔夫、猎人、樵夫,既是他的朋友,又是他的老师,他向捕鱼的请教鸬鸶的生育方法和鱼狗子的穴居情况。他研究萍、苹、、的形态差别,农民们便把他们所知道的标本都采集来供他看。其主要著作有: 1.《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374种为历代本草所不曾记载过的),附图1000余幅。他废除了古老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而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体附着物等十六部门、六十类,对所载药物一一作了详细介绍。对每味药物,都尽可能地阐述了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全书还附各类方剂11096则。《本草纲目》大约从1590年由金陵(南京)书商胡承龙开始刻印刊行以来,至今已有六十多种版本。在国外也被译成日、英、法、德、俄、朝鲜、拉丁等多种文字出版。 2.《濒湖脉学》:成书于公元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一卷。论述脉象27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以七言歌括的形式,作了较详尽的介绍。李时珍一生著作很多,在医药学方面,除上述《本草纲目》、《濒湖脉学》之外,还有《奇经八脉考》一卷(1572年成书)、《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简方》、《白花蛇传》、《五脏图论》、《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濒湖医案》等书。
参考: home.kimo/cmed/newpage11
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
类似肺炎的病症。...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
二、李时珍简介及主要事迹
1、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2、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
3、他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4、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李时珍的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县人,我国举世闻名的药学家、医学家。李时珍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从小即喜爱医药知识的学习,但父亲希望他攻读四书五经以求仕途。李时珍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精读经史之书甚勤,但却无心功名利禄。及长,他更加用心于医药学之研讨学习。父亲也不得不接受时珍的志愿,便将自己一生临床治病的经验传授给儿子。李时珍专心医药钻研的志愿得到父亲赞同后,所有精力和时间几乎都用于医药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广搜博采上。他闭门读书达10年之久,因此,对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造诣甚深,尤其对药物名称、药性、药效、炮炙、药物资源,均有着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他在深入药物之研究中,走出读书室,躬身实践,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广东、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有关谷、菜、瓜、果类药物的问题,就去向农夫学习;有关各种鱼、鳞、介类药物的问题,就去向渔夫请教;有关矿石类药物中的问题,就去向手工业工人、采矿者询问;有关蛇类药物、兽类药物中的问题,他就去向捕蛇人、猎人调查,数十年如一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关于本次李时珍简介和李时珍厂家在哪里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