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周邦彦简介资料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周邦彦的诗词作品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周邦彦简介
1、形神兼备,浑化无迹——周邦彦词《六丑》浅析
2、周邦彦字美成,号***居士,被誉为“词匠”,生活在北宋中后期。周邦彦年轻时聪明,博涉百家书,但疏隽少检,不为乡里推崇。元丰初年,他以布衣自京师游太学。在上太学时,向皇帝上了一篇7000多字的《汴都赋》,宋神宗异之,命李清臣读一遍,将周邦彦提为太学正。周一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新旧两党都无所依附,所以一生没有什么大的起落。他的词也就没有那种感伤忧虑之气。
3、历代词论家给予周词极高的评价。《白雨斋词话》“词至美成,乃有大宗……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理法之精,千古词客自属美成”;刘熙载在《艺概》中称“美成词最精审”;明·王世贞称“美成能作景语”;清·周济认为周词是“***集大成者也”。
4、正单衣试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谁家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溪,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5、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6、王国维曾评价:“苏轼《水龙吟》,既尽物志,且尽人情。咏物咏人,浑化一体。”周邦彦的《丑》这首词也达到了这种意境,且章法更精严、细密。
7、词的上片写春去花落,在春去花落之中,暗寓了作者的客里相思。
8、“正单衣试洒”第一句,曲入,先不写花,而是从词人自己的处境写起。“单衣”点明天气、季节,这个季节正是蔷薇凋谢季节,“酒”本是消愁之物,“试酒”见出词人心中隐然有一丝愁绪。“怅客里、光阴虚掷”,“怅”,作者作客他乡,怅大好春光虚度,落花惜春之情已包含其中。客中惜春,客情与惜花之情交织在一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承接“光阴虚掷”而来,对比进行具体说明,从“怅”到“愿”有一个心理过程。“愿”是“怅”之后要求的一种心理补尝,但词人没得到这种补尝。到这里花还未出现,词人采取“剥笋”笔法,从外围层层剥笋。春去之快且尽,一点痕迹也没有。这三句主要表达春去之快之尽。“愿春暂留”使得这三句在全文之中有一层转折,行文上多了一点波澜,多了一层惜春之情。“为问谁家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承接“一去无迹”而来,春的归宿究竟在哪里,词人在这里进逼一层,有问春、寻春的意思,留春、问春、寻春,惜春之情一层进一层。“为问谁家在?”用问句把笔势提起,行文又多一层波澜,“家”照应前面的“归”。树上的花已无迹了,“家何在”指已落之花。“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是对“一去无迹”的具体说明,夜来风雨,故春归速。“葬”故无迹,见出词人浓重的惜春、感伤之情。“楚宫倾国”本指美人,这里借代指花(也是巧妙用典)。到这里,春又具体一层,但仍然用人代花,花的特点还未见。“钗钿堕处遗香泽,乱沾桃溪,轻翻柳陌”,具体描写“葬楚宫倾国”,以花钿委地比喻落花的零杂,这是明承。“香泽”已有花的香气,开始由借代体向本体过渡。“乱沾桃溪,轻翻柳陌”,暗承“葬楚宫倾国”,直接咏花,用本物体,而不再阻隔,到这时才具体写到花。“乱点”——零乱,“轻翻”——漂泊,落拓之形,这几句写出了一派落英满地,残红遍洒的景象。“多情更谁追惜?”作者又问一个问句,“追惜”是问春、寻春之后的必然反应。这一句是倒文即“更谁多情追惜?”“更谁”有两层意思:①我追惜;②除我之外,没有人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用物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也见出东园的悠寂、冷静。“叩”既准确又生动地写出了蜂、蝶触窗短促有力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一种殷情追惜之态。
9、以上是上片,在上片歇拍时,写到了词人多情追惜,过片则承前写追惜。
10、“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写花落尽后东园冷静,孤寂。“东园”指诗人单衣试酒之地,也是蔷薇花所生之地。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诗人单衣试酒是在蔷薇花落的东园,将诗人与花置于同一环境之中,诗人与花在处境、心灵上有相通之处,“花惜人,人惜花”。“渐蒙笼暗碧”,写叶颜色变深,“暗”——深,颜色变深厚,“渐”,见出一种过程,春渐渐过去了,夏天来临了。“静绕珍丛底,成叹息”,写词人的追惜,“静”见出独自一人静绕,这是一种寻求、留恋、思索,诗人似乎还在寻找春的痕迹,又仿佛在寻找、回味春,寻求、留恋、思索之后,只能叹息一声,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惋惜之情。“曾”,说明了感情逐渐形成的过程,见出感情是实在的,真实的。“怅—叹息”反映词人感情发展的层次和过程,“怅”是种泛泛的、淡淡的、模糊的惜,追惜还带一点希望,“叹息”则完全绝望。“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这几句将蔷薇作拟人化描写,“故惹”是一种有意的行为,见出蔷薇寂寞难耐;“行客”指词人,词人重复自己的处境,为下文抒情服务。“长条故惹行客”是因为有许多情要诉说。“牵衣待话”,写得逼真,指亲近关系的人。“似”、“待”见出蔷薇只作一动作,“话别情”是词人的想象,诗人为什么一看到牵衣的动作就想到别情,这与词人特定的心境有关。“别情”,蔷薇枝对花有难舍难分之情,有一种“花惜人,花惜花”之意,这几句的描写从摹写物态讲,十分逼真。“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这几句也是写追惜活动。“强簪巾帻”,诗人拾落花戴在头巾上,“残英小”,尤不忍弃之,更见出词人惜花、爱花之情。这几句凭借几朵残败的落花,追想盛开时节的蔷薇。“终不似”在句意的转折中,包含了词人追惜之中的叹息。“钗头颤袅”,是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想象,可能是对妻子某次葬花之后的情境的联想。“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这几句表面是追惜落花,希望落花不要随水流去;从深层含义看,水中漂流的落花引起了词对“红叶题诗”的联想。那漂零的落花恐怕也有想思之情,“红叶题诗”的典故有一箭双雕之意,既写了追惜春,又写了对妻子的思念。
11、以上是下片,主要写对蔷薇花的追惜与叹息,在追惜落花的同时,把自己的客中情思有机地融合进去,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下片的客情较之上片,是比较清楚的。
12、总的说来,这首词构思上将惜花之情与客中之情融合,既是花形神兼备,同时使词内蕴丰实、深厚。章法严谨、细密,全词可以分析出许多层次、波澜:上片四层,单线发展,环环相扣,层层进逼,波澜叠起;下片四层,发展线索不一,分枝型发展。全词层次虽多,针线细,且纵横旁正,曲直顺逆变化不断,但却又井然有序,文气流畅,缜密精严。全词还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花人连成一体,浑化无迹,惜花这个表面线索贯穿始终,万变而不乱。另外,本词语言典雅精丽,下字有法度,融化了不少诗句、典故,显得浑厚和雅,充分反映了词匠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文字技巧。
二、诗人周邦彦简介
1、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集》传世。周邦彦神宗时为太学生,因歌颂新法被擢为太学正,累官庐州教授、周邦彦知溧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晚年与蔡京死党刘昺(注此字上日下丙音bǐng)过从甚密名节有污。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但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其中《汴都赋》为成名之作,长7000字,流传至今。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
2、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了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起来,将上阕的追忆恋爱与下阕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娇两种境界进行了比较,感受追忆两个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调: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长。另如长调〔花犯〕“粉墙低”,跳跃曲折,照应、收放、开合,十分讲究;〔过秦楼〕“水浴清蟾”,将时间、地点、人物、感情变换数次,构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发展的脉络;〔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
3、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今存《片玉词》10卷,《彊邨丛书》本;另有《***集》2卷,集外词1卷,《四印斋所刻词》本。花犯(粉墙低)西河(佳丽地)六丑(正单衣试酒)瑞龙吟(章台路)兰陵王(柳阴直)苏幕遮(燎沉香)词意画苏幕遮(燎沉香)解语花(风销绛蜡)满庭芳(风老莺雏)少年游(并刀如水)琐寒窗(暗柳啼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菩萨蛮(银河宛转三千曲)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望江南(游妓散)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
4、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有《片玉词》。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词的搜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整;从创作风格来说,***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
5、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词的柔婉、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题解】周邦彦《花犯》见《***集》。作于哲宗元祐八年(1093)作者知溧水(江苏溧水)时。《满庭芳》,词牌名。夏日云云,词题名。无想山,山名。【原文】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题解】见《***集》。作者沉浮州县十余年,回京师后便作是词。其立意颇有争议,至今不一。【原文】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记箇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各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题解】见《***集》。周邦彦长期居住汴京,思乡情甚,便作是词以抒其怀。《苏幕遮》,词牌名。
6、【原文】***集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周邦彦简介,梦入芙蓉浦。【题解】见《***集》。题为“蔷薇谢后作”。此词为周邦彦自作新调,长达一百四十字,分上下两片,以咏物为题材,寄托自己身世之感。《六丑》,词牌名。【原文】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遶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活,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敧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题解】兰陵王(柳阴直)见《***集》。描写作者汴京河畔与人分手之离愁,体现周邦彦词之独特风格。《兰陵王》,词牌名。【原文】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7、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题解】见《***集》。题为“金陵”,一作“金陵怀古”。约作于作者任溧水县令之时。全词分三片,上片描写金陵山川形神;中片写中陵古迹,并表怀古之意;下片发兴亡之叹。【原文】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地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赏析】周邦彦词选这是一首写思妇闺情的小令。古代妇女,特别是一些贵家妇女,既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没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终日闲居闺中,无所事事。人闲着,思维器官却不能闲着,伤春恨别,闺怨闺情,就占据了她的思想领域。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写这类题材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词的开始,首先刻画这位思妇的外貌。“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以青山比喻女子的眉毛,前人诗词中也常有,例如冯延巳《鹊踏枝》:“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8、”但这只是客观的描写,美成在这首词中用了“争秀”二字,是说女子的眉在有意和春山比秀,而比的结果是眉比春山更秀。如果不用“争”字,直接说,眉比青山更秀,就趣味索然了。“可怜长皱”,也超脱了纯客观描写而注入了作者主观感情。对这位“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的美人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上句写女子的外貌,下句透过外貌去表现她的内心愁怨。写外貌也着墨不多,只写了她的秀眉,让读者从她的眉峰之秀去想象她的容貌之美。这个想象由下文的描写得到证实。“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以花比喻女子的容貌。这位颦眉独坐的女子果然貌美如花。以花比喻女子的面容,本是沿用已久的陈旧的修辞手法,但美成用泪滴花枝,形容女子因伤心而流泪,似比单纯用“花容月貌”之类的陈旧词语要新些。但也不是美成首创。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伤心流泪就用过“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冯延巳在《归自谣》中也写过“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但白居易和冯延巳都是写的客观现象。即杨贵妃泪流满面,好像春天一枝雨中梨花。冯延巳写的这个女子似乎泪珠已经或将要滴破胭脂脸,都只写了客观现象,而周邦彦却翻进一层说:要小心,不要让清泪滴花枝,因为“恐花也,如人瘦。
9、”以花瘦比喻人瘦,前人也用过,如黄庭坚在赠妓陈湘的《蓦山溪》词中写道:“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但黄庭坚也只是客观地写花枝瘦,没有写出词人的心情怎样。而周彦彦化用前人诗词,又不重复前人的意思,而另造新意。在他的笔下,似乎那***娇嫩清瘦的脸上,即使是几滴清泪也禁受不住,担心会“滴破胭脂脸。”流露出词人有无限怜惜之心,不单纯是客观写照,还渗透了词人的主观情感,可谓推陈出新,翻出了新意,既像是词中***顾影自怜,内心独白周邦彦简介,又像是词人对词中***的怜爱同情,体贴入微,笔意曲折顿挫,摇曳多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者称赞周词为“词家神品”(王又华《古今词论》),不是没有道理的。过片,“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萧,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更吹与谁听呢?昭君出塞,尚可寄幽怨于琵琶,这位思妇连托音乐以寄相思都没有心情了,进一步深化了“可怜”的程度。下文用“欲知”、“但问”巧设问答:“你要知道她(我)为什么每天倚着栏杆发愁吗?你只要去问亭前杨柳便可知了。”仍用上片同样笔法,既像是闺中少女自我心曲的剖白,又像是词人对词中女主人公心情的深刻怜惜、关怀和理解。
10、她的愁为什么要问亭前柳就可以知道?这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柳与离别有密切关系,古人习惯折柳送别,所以见了杨柳就容易引起离愁。王昌龄诗中的那位“闺中***”原“不知愁”,只是在忽见陌头杨柳色时,才触动离愁,引起闺怨,似乎多少带点偶然性,而这首词中的***是日日倚栏凝望,日日看见杨柳,杨柳成了离愁的象征物。离愁别恨,日益积淀,越积越深,似乎比王昌龄《闺怨》诗中***的离愁更多。最后轻轻点一笔,前面的青山长皱,泪滴花枝,花如人瘦,玉箫闲久,都得到解释,全篇关节脉络一气贯通了。据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天籁轩刊本)云:“周美成精于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按即《一落索》)云:‘眉共青山争秀……亭前柳。’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据此,则此词系为李师师作。聊备一说,以供参考。这首词篇幅不长,却将许多前人诗词一一化用于词中,推陈出新,自成佳制,别创新意。沈义父《乐府指迷》评周词云:“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这段话,颇值得仔细体会。
三、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简介
1、周邦彦是北宋著名词人,与北宋另一位著名的此人柳永,共同撑起了北宋婉约派词作大山。因为周邦彦本人精通音律,所以创作出了不少新的词调,因此受到后世此人的赞扬和尊敬,被尊为“正宗”,有“词家之冠”和“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
2、周邦彦生于公元1056年,去世于公元1121年,钱塘人氏,字美成,号***居士。
3、周邦彦少年的时候个性张扬而疏散周邦彦简介周邦彦简介,但是却相当的喜欢读书,也因此得以成功进入北宋官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4、同为旧党词人,但是与苏门词人不同,周邦彦在政治上比较倾向于改革。所以曾经在宋神宗一朝,针对新政变法,提出过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二十八岁的时候,他向宋神宗献上《汴京赋》。在自己所作的这篇赋中,大肆的歌颂新法。宋神宗是北宋变法第一人,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正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才得以实行的。
6、对于一手领导新法的皇帝来说,座下臣子能够赞扬自己的新法,得到认同,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事情。所以在当时宋神宗十分赏识周邦彦,周邦彦也因此一下子聪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
7、宋神宗去世之后,由宋哲宗继位。当时是高太后当政,大肆的打压新党,废除前朝实行的新法,许多新党人士被打压,而旧党的苏门人氏也纷纷的回到京城之中。作为在神宗一朝,曾经大肆赞扬新法,并且表示自己支持态度的周邦彦,在旧党重新执法当政之后,被渐渐的排挤出京城,到了庐州、荆州、溧水等地担任地方官。
8、等到后来宋哲宗亲政,重新恢复新法,任用章惇等新党人士,苏门词人尽遭远贬,旧党被打压出权利中心之后,周邦彦才重新返回朝廷,官到提举大晟府。
9、蔡京当政之时,因为不愿意与蔡京等奸党合作,从而受到排挤,晚年的时候又被排挤出了京城,贬谪地方。都怕顺昌、处州等地担任地方官。
10、主要成就:“婉约派集大成者”、“负一代词名”
11、主要作品:《兰陵王。柳》《六丑。蔷薇谢后作》《瑞龙吟。章台路》
关于本次周邦彦简介资料和周邦彦的诗词作品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