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三字经一句一句的解释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字经人之初全部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三字经一句一句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刚生下来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不同的教育环境,性情也渐渐有了好坏之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因此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期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期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培养出来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声名远扬。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对待孩子,只是提供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提供教育而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6.子不学,非所官,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好好学习实在是不应该,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努力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器物;人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明白礼义事理。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孝顺生身父母,子女理当如此。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做人要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接下来才是学习知识、增长见闻,知道基本的算术,认识常见的文字。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了解基本的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干是一万,由此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光就是日、月、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三纲”指的是人际之间三个行为准则,即君臣之间合乎礼义,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四季”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变化,循环往复运转无穷。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四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方互相对应,以中央位置为基准。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由一二三四五数字组合变化而来。
18,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为人处世标准,不可有所违背。
1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六谷”指的是水稻、小米、大豆、小麦、粘谷、高粱。六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食。
2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六畜”指的是马、牛、羊、鸡、狗、猪。六畜是人们驯化并在日常生活中饲养的动物。
21.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中庸》出自子思(孔子的孙子孔级)之手,“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和不变。
2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大学》出自曾子之手,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3.《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解释】读通了《孝经》,熟悉了四书,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典籍。
2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号称“六经”,是儒家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2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是阐发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典籍。
2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尚书》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基本典章;二谟,治国计划。三训,君臣言行,四诰,国君通告,五誓,征伐誓言,六命,国君命令。文字深奥难懂。
2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制作《周礼》,分列了六类官制情况,留存了周代政体大概。
2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叔侄俩整理并注释《礼记》传述圣贤著作,使后人得以知晓上古礼乐典章制度。
2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这四者并称为“四诗”,值得击节吟诵。
3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诗经》大义沦丧,《春秋》继之而作,其中隐含着对当时现实的褒贬和善恶的分辨。
二、三字经译文一句一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三、《三字经》一句一句解释是什么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三字经一句一句的解释和三字经人之初全部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