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和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高二上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语文教案主要是课时计划和教学计划的书面呈现。为此,现在请欣赏我带来的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在这些文字下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基本文意。
3.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4.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问题合作探究: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
3.启示法: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2.《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兴亡之叹。
1.《锦瑟》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对诗意的理解存有分歧。
2.理解《马嵬(其二)》“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作特色。
《李商隐诗二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六课是由李商隐的两首诗《锦瑟》和《马嵬(其二)》组成,这两篇都属于略读课文,所以作为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课后练习虽然没有做朗读和背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体相同,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
《锦瑟》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1.让学生回忆学过李商隐的哪些诗。
2.借用PPT展示《嫦娥》及相关注释。
3.找同学说说对诗作及作者的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李商隐的诗歌《嫦娥》,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与高中不同,高中生再次面对此诗,能够有理性的认知,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特点,为体会《锦瑟》的朦胧之感和《马嵬(其二)》的兴亡之慨做准备。
李商隐(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设计意图】此处只是简单介绍了作者,作者的经历以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提及,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点,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借助创作背景的,可以还原诗歌的纯粹性,比如高考题,选择的是学生陌生的作家,那对诗歌的鉴赏就得从文本本身发掘,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内指性比较强。
1.听朗读音频,女生齐读《锦瑟》,男生齐读《马嵬(其二)》。
【设计意图】诗歌的学习要多读,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但读书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单元有很多的诗歌,在教师授课中,会有诵读技巧的提点,学生在通过朗读音频和教师指点后,要学着诵读,在读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既抓住了字词句,又能把握全篇,也是熟能生巧的深层含义。
(1)《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参考:当代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谈到的:“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此诗为:第一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第二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第三联,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设计意图】诗意的多解性会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就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避免牵强附会,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
(2)《锦瑟》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参考: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作为主体意象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云雾里了;用典工整适切,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文本,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侧重文本的整体性,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也要有所侧重,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诗歌艺术特色,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并学会分析。
(3)结合《马嵬(其二)》的最后一联,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设计意图】《马嵬(其二)》是一首咏史诗,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讽谏,个人觉得还有爱情层面的内容,唐明皇和杨贵妃虽然有较高的地位,但是他们的爱情应该和普通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对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应以特殊的政治色彩去解读,而应该给予平等尊重,所以其中也有作者对二人的同情和哀怜。在学生回答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地引导,不可以灌输。
(4)《马嵬(其二)》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参考:“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倒叙的方法。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前人的评语,把握这首诗的叙事特点和表现手法。
【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思路】关于两首诗的问题设置,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思想和艺术。题目设置可以开发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收获对诗歌的理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启发,要有必要地提示,把课堂交给学生。
请从李商隐的三首《无题》中任选一首,认真品读,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二、高一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1、《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2、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四纪,即四十八年,表明了唐玄宗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极具讽刺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嵬其二
三、高二语文上《李商隐诗》优质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基本文意。
3.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4.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问题合作探究: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
3.启示法: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2.《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兴亡之叹。
1.《锦瑟》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对诗意的理解存有分歧。
2.理解《马嵬(其二)》“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作特色。
《李商隐诗二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六课是由李商隐的两首诗《锦瑟》和《马嵬(其二)》组成,这两篇都属于略读课文,所以作为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课后练习虽然没有做朗读和背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体相同,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
《锦瑟》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1.让学生回忆学过李商隐的哪些诗。
2.借用PPT展示《嫦娥》及相关注释。
3.找同学说说对诗作及作者的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李商隐的诗歌《嫦娥》,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与高中不同,高中生再次面对此诗,能够有理性的认知,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特点,为体会《锦瑟》的朦胧之感和《马嵬(其二)》的兴亡之慨做准备。
李商隐(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设计意图】此处只是简单介绍了作者,作者的经历以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提及,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点,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借助创作背景的,可以还原诗歌的纯粹性,比如高考题,选择的是学生陌生的作家,那对诗歌的鉴赏就得从文本本身发掘,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内指性比较强。
1.听朗读音频,女生齐读《锦瑟》,男生齐读《马嵬(其二)》。
【设计意图】诗歌的学习要多读,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但读书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单元有很多的诗歌,在教师授课中,会有诵读技巧的提点,学生在通过朗读音频和教师指点后,要学着诵读,在读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既抓住了字词句,又能把握全篇,也是熟能生巧的深层含义。
(1)《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参考:当代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谈到的':“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此诗为:第一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第二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第三联,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设计意图】诗意的多解性会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就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避免牵强附会,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
(2)《锦瑟》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参考: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作为主体意象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云雾里了;用典工整适切,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文本,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侧重文本的整体性,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也要有所侧重,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诗歌艺术特色,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并学会分析。
(3)结合《马嵬(其二)》的最后一联,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设计意图】《马嵬(其二)》是一首咏史诗,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讽谏,个人觉得还有爱情层面的内容,唐明皇和杨贵妃虽然有较高的地位,但是他们的爱情应该和普通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对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应以特殊的政治色彩去解读,而应该给予平等尊重,所以其中也有作者对二人的同情和哀怜。在学生回答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地引导,不可以灌输。
(4)《马嵬(其二)》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参考:“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倒叙的方法。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前人的评语,把握这首诗的叙事特点和表现手法。
【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思路】关于两首诗的问题设置,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思想和艺术。题目设置可以开发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收获对诗歌的理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启发,要有必要地提示,把课堂交给学生。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