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曹植七步诗图片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七步诗》两个版本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曹植的七步诗原文
1、一、原文:《七步诗》三国-曹植。
2、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3、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
4、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5、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其它诗作不一致,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二、曹植写了几首七步诗
1、全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3、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4、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5、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6、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7、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8、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9、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
10、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11、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12、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三、曹植到底有没有写过《七步诗》
1、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就叫做《七步诗》。相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植所做。曹丕和曹植都是奸雄曹操之子,二人争抢世子位置,算是政治对手。最后曹丕取胜,继位以后,曹丕嫉妒曹植的才华和在百姓中的人气,就想故意的刁难他,让他在走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聪明的曹植就写了这么一首叹咏手足之情的七步诗,也借着这首诗讽刺曹丕对自己的迫害,感叹为何同根兄弟却手足相残。曹植借由此诗保命,也让这首诗流传千古。然而我们很好奇,这首诗真的是曹植所做么?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之间就可以做出这样声情并茂、情深义重、用词简单却又表意明确的佳句,怪不得七步诗能流传千古,无人不知。就连周总理在皖南事变中也曾说过“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句话就是来源于《七步诗》。
3、在百度百科和各文献中,都表示《七步诗》的作者是曹植。但是这跟说法的由来并不是出自正统史书,最先有记载的,其实是南朝时期的一本小说集《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载的是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的一些名人的言行和趣闻轶事,严格来说算一本野史。
4、其实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曹植如此聪明之人,其实不太可能写出这样与曹丕针锋相对的讽刺曹丕不顾亲情的诗句。当时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的心胸狭窄和睚眦必报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位短短六年时间,逼死了无数名臣,连曹丕的族叔、救过曹操性命的曹洪都差点遭到毒手。
5、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小肚鸡肠且出手狠辣的帝王,是绝对不会顾念什么手足之情和天下人的悠悠之口的,曹植和曹丕是亲生兄弟,对曹丕的性格再熟悉不过。曹植少年成名,对于曹丕来说是很大的威胁,所以他的处境本来就岌岌可危,自然不会再做什么《七步诗》,妄想以此感动曹丕,这简直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6、纵观曹植那时候的做法,真的是非常的内敛含蓄。身在屋檐下,曹植必然选择低头,做事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在他刚被贬为安乡侯的时候,曹植写了《谢初封安乡侯表》,黄初四年,又写过《封鄄城王谢表》。虽然心里很苦闷,还是要强颜欢笑,保命要紧。文采如曹植,自然知道如何把文章写得漂亮,把话说得委婉。就比如在《赠白马王彪》中,曹植也曾借着手足离别之情抒发过自己的不满,但是并没有敢把矛头直指曹丕,对这个小心眼的哥哥的态度,依然是十分恭敬的。所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明显的指责之词,是不会从当时的曹植嘴里说出来的,这不是不要命了么!
7、在正史《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其实都没有曹植的七步诗记载。而曹植的所有是做都收集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一共十卷,收录了曹植的基本所有诗文,却从来没见过《七步诗》的出现。所以其实《七步诗》只是一段民间的野史趣闻,被记录在《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发;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被罗贯中知晓后,写在了《三国演义》中,所以《七步诗》才家喻户晓了。
OK,关于曹植七步诗图片和《七步诗》两个版本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