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晓来谁染霜林醉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晓是什么意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晓来谁染霜林醉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出处和意思
1、枫叶秋天是红的,就像喝醉了酒的人的脸一样。林中这么多枫叶,都被离人的眼泪染红了,足见泪水之多。
2、出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二、“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出自哪里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
3、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三、晓来谁染霜林醉的下一句是什么以及它的出处
1、下一句是总是离人泪。出自《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
2、《西厢记·长亭送别》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4、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5、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6、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其故事取材于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7、王实甫《西厢记》是在继承和吸收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的杰出作品,它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叙事体由演唱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
8、《西厢记》通过崔张爱情故事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热情歌颂了崔莺莺和张生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和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厢记·长亭送别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