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张养浩简介资料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张养浩简介及生平事迹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张养浩简介资料和张养浩简介及生平事迹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生平简介
张养浩,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张养浩,元代时期人士,汉族人,字希孟,他的家乡位于如今的山东济南。张养浩一生经历数朝,在政治方面和文学方面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张养浩出生于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这样的背景给他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了他就学机会。少时,张养浩就极为勤奋好学,并且品行端正。他七岁时,曾在送别外祖父一家的路上捡到别人掉落的钱财,在钱财的主人早已走出很远距离的情况下依旧选择追上去交还给失主。可见张养浩的良好品德。幼时,张养浩对学习极为勤奋热衷,经常不分昼夜地读书,即使在父母制止后仍旧在晚上偷偷点灯读书。
十七岁时,张养浩凭借游历济南时所作的一首诗《过舜祠》而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后又作出多首常被世人传颂的优秀诗作,譬如《白云楼赋》这篇文章曾一度让世人争相传读抄写,张养浩还因这篇文章被推荐为东平学正。
二十三岁时,张养浩遵循他父亲的希望步入仕途,升官数次,曾于元贞三年官至中书省掾属,后又于大德九年出任堂邑,直至元武宗时期返回京城,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在之后又在元仁宗麾下任职。张养浩做官期间尽职尽责,颇受多个皇帝的赞扬和喜爱。
张养浩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主要有推动了元朝科举考试的恢复,促进了元朝开国后首次科举考试的成功进行;在天历二年,元朝面临大旱灾时,他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坚持赶赴旱地上任赈灾,拯救众多百姓于水火;他还编写了《三事忠告》,它对于历史学家们对元朝时期的政治思想及社会风气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张养浩行义》是一篇讲述张养浩做义事、践行道义故事的古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养浩的生平事迹,文章重点介绍了张养浩在为官期间所尽的职责以及所做的义事。
《张养浩行义》着重描写的是他在做官时发生的事。张养浩在堂邑担任县尹时,不仅摧毁了那些没有许可证明的神祠,还免去了一些有前科的人每月两次的例行官府审问,同时还严厉惩罚了那些违法犯罪却仍未被处置的人。当地百姓对张养浩诸多行为感到非常感激,即使他已离开多年,百姓们依旧记着他,立碑传颂张养浩的功德。
元英宗时期,张养浩被命加入中书省。在一次元宵节,张养浩将皇帝想在皇宫内挂花灯的打算上表给了左丞相拜住。之后拜住就进宫劝谏皇帝,并将张养浩的奏折呈给皇帝看。皇帝看过奏折后就确定那是张养浩所写,取消了花灯计划,同时表彰了张养浩的正直。
天历二年,恰逢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命令前往陕西任职。张养浩在离家之前把自己的财物分给了村里的穷苦人家,在去任职途中,遇上还活着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已经死了的灾民就将他们埋葬。途经华山,张养浩还很长时间哭拜在庙里求雨,或许是张养浩的善意感动了上天,那之后就下了大雨,解决了大旱危机。那段时间,张养浩还解决了奸商污吏营私舞弊的现象,带领富有的人家出卖粮食给平民百姓,并为他们向朝廷请求纳粮补官的机会。
张养浩在陕西任职期间,一天到晚都牵挂着百姓的事,时间一长,就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张养浩传》这篇文章出自《元史》,文章内容主要是讲述张养浩的个人信息以及他的生平事迹。文章没有全面讲述张养浩的诸多事迹、成就,主要重点描述了几件能够体现张养浩品行和特点的事情。
《张养浩传》大致内容是这样:张养浩,字希孟,家乡位于济南。自小他就非常有道德,品行端正。在一次他出门时,捡到了一个人掉在路上的钱,那个时候掉钱的人已经走出很远了,但是张养浩还是追了上去,把钱还给了那个人。张养浩十岁的时候就非常好学,读书不分日夜,在父母担心地加以制止时,他就白天背书,晚上偷偷点灯读书。张养浩勤奋的事情被按察使焦遂听说后,就推荐他去做东平学正。
后来,张养浩在京师游历学习时,把自己所写的作品拿给了宰相不忽木看,宰相看后为他的学识才能感到惊奇,并任用他为礼部令史,推荐他加入御史台。在之后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来探病,在看到张养浩简陋的居住环境时大为感叹张养浩是能够胜任监察御史人。
于是张养浩后来成为了不忽木的属官,又被任命为堂邑县尹。在有那种县尹所住的房子不吉利,入住的人都会遭遇不幸和灾难这样的传闻情况下,张养浩依旧选择了入住。在堂邑任职期间,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数十所未有设立许可的神祠,还免去了有违法前科的人每个月需要去两次官府进行例行审问检查,使很多曾经有前科的人对此非常感动并从此改过自新。张养浩在宽容对待有前科的人的同时,严惩那些犯罪却未曾被处理的人。
即使张养浩离开堂邑多年,堂邑当地的百姓依旧记着他,为他立碑,传颂他对堂邑百姓做下的恩德。
3.汉赋四大家之一扬雄的生平简介
二、诗人张养浩简介
1、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yuwenmi我整理了诗人张养浩简介,欢迎欣赏与借鉴。
2、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
3、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4、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5、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在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元朝廷于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三月七日,在京城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这是元朝开国以来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元明善等人亦主考主持本次考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
6、延佑五年(1318年),张养浩再次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六人及第。
7、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终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8、张养浩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为政忠告》代表了他一生主张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其中《牧民忠告》作于当地方官员时,《风宪忠告》作于当监察官员时,《庙堂忠告》作于当中央官员时。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为政忠告》(《三事忠告》)是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务以及社会风气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观念亦有相当影响。
9、以《牧民忠告》为例,分述拜命、上任、听讼、御下、宣化、慎狱、救荒、事长、受代、闲居之要义,“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除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且简而易行,约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林泉生《<风宪忠告>序》)。[2]在“事长”篇中,张养浩提出六条准则,即各守涯分、宁人负我、处患难、分谤、以礼下人、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论述言简意赅,如“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指出,“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无是理也。”寥寥数语,尽得要领。无怪乎当时很多地方官吏“家藏一书,遵而行之”。这部著作虽非巨制,但对今天的领导者亦颇有启迪作用。
10、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11、内容决定形式。张养浩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12、张养浩从51岁赋闲故里,前后八年多时间。这期间,他“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六合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出了不少“接于目而得于心”的优美动人的诗文和散曲,《归田类稿》即是其闲居在家时的代表作品集。
13、张养浩不仅以散曲知名,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能够与“元诗四大家”相媲美,并且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在咏史纪游、反映现实政治、民生疾苦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而且语言优美成熟,特别善于写景抒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4、其散文也风貌独特,体裁繁多。在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结合实际写的`很多政论文大都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条理清晰,不但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15、张养浩的诗文,晚年编定为《归田类稿》四十卷,今存二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他的政论集名《三事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他还曾有一部词集《江湖长短句》,可惜今已散佚。
16、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简称,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
17、内容决定形式。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三、张养浩简介
1、张养浩别称:张文忠公。字号: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所处时代:元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济南路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出生时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去世时间: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主要作品:《雁儿落兼得胜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水仙子·咏江南》《一枝花·咏喜雨》等。主要成就:关中救灾,元散曲大家。
2、关于张养浩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3、《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雁儿落兼得胜令》、《折桂令·中秋》、《水仙子·咏江南》、《一枝花·咏喜雨》、《登泰山·风云一举到天关》、《殿前欢·对菊自叹》、《双调·雁儿落兼得令》、《水仙子·一江烟水照晴岚》、《山坡羊潼关怀古》、《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庆东原·鹤立花边玉》、《感皇恩·林壑八年闲》、《登泰山》、《感皇恩自寿此石刻见山东历城县志卷二十四》。
4、散曲家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历经宦海风波,感受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其体会自然真切感人:“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当其归隐之初,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心情十分愉快:“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他给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叫云庄,云庄内修建了一座绰然亭(也叫翠阴亭),亭后盖了一座遂闲堂。“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到,尊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水仙子·咏遂闲堂》)。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自隐居,谢尘俗,云共烟,也欢虞。万山青绕一茆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著老夫对着无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胡十八》)。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云庄迤南,便是景色秀丽的大明湖、趵突泉;迤东,是孤高桀立的华不注;迤西,是块然如垒的标山。在家乡,他时而在明湖游赏,箕居船头,放声高歌;时而登上华不注,领略“苍山万顷”的山野风光;时而登临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登汇波楼》)动人的诗句;时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赏珠滚絮飞的泉流??足迹所至,诗、曲亦随之。在这些描写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在似乎消沉的、吟诵隐逸闲适情趣的诗曲中,也常常寄寓着壮志难酬的愤慨,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到一股抑郁难申的不平之气。其作品《水仙子·咏江南》入选沪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
5、作品格调《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6、一心为民张养浩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敛迹于权贵之门,自以为远离世俗尘嚣,不与朝廷政事,然元朝廷对这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艾俊《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引》)的儒臣,却时时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间,凡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而当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四月之内未尝家居,不遑寝处,终因劳瘁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在封建时代,像张养浩这样为民尽瘁的官儿实在并不多见!元朝廷对其旌表,不过是旌忠励节,激励臣下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来区分善恶,表明自己的爱憎。张养浩所维护的那个制度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其为民尽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却可与济南山川同在,永远为人们所怀念。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7、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乐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8、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在堂邑县,他关心民瘼,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好事。拜监察御史之后,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蹈厉风发,“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门人黄_说他“力排权奸,几蹈祸而不悔”(《滨国公张文忠祠堂碑》)。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与权臣意见_牾,被构罪罢官;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事,险遭不测。怀有“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本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元史》本传),自己犯颜撄鳞,时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官归隐,“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享年59岁。
9、参考资料:主编:陈永梅.初中生文言文全解一点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10、据张养浩《寿子》诗,可知他自认为是少昊青阳氏第5子挥和历代张氏名人之后。但至他曾祖前情况、曾祖名讳,均不知。曾祖,曾授从五品武散官武略将军,任阳邱燕镇(即今相公庄)监洒,生4子:长子早死,次子无后,三子万,四子山。伯祖张万,住本庄,享年93岁,妻郭氏,生6子:泽、彬、德正、德林、秀、敏。祖父张山,迁历城,享年91岁,因孙贵,赠安远大将军(从三品)、益都路淄莱万户府中万户(从三品)、轻车都尉(从三品),追封济南郡侯(从三品)。妻苗氏、杨氏,追封济南郡夫人。苗氏生2子:兴、郁。大伯父张泽,张万长子,曾在四川任库管。伯父张兴,张山长子,早年失落兵乱间,30年后从泰安归来,享年71岁,葬泰安梁氏村。父张郁,字威卿,1242年(元乃马真后元年)生。16岁即担起家庭重担。曾行商于江淮之间。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卒,终年80岁。因子贵,封通议大夫(正三品)、史部尚书(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济南郡侯(正三品)(元代“郡侯”爵有正三品和从三品两等。)。妻许氏,追封济南郡夫人。继妻尚氏,封济南郡太夫人。生3子:英、塞、养浩。长兄张英、次兄张塞,早卒。生2子:居、安。养浩生2子:强、引。
文章分享结束,张养浩简介资料和张养浩简介及生平事迹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