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历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和历史学考研容易的院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考研专业课历年真题及答案大家都是在哪里找的
1、《江西高校考研真题【十木考研整理】》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tJYyZiRx9eKA4rPTTgh5Q?pwd=uep4提取码:uep4
3、江西高校考研真题【十木考研整理】|江西财经大学|a跟多资料|更多免费及更新请关注|和【考研专业课】,海量考研资料!】|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江西财经大学803经济学|江西财经大学考研真题—专业理论知识08年.doc|江西财经大学考研真题—中国经济史08年.doc|江西财经大学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08年.doc|江西财经大学考研真题—中共党史A08年.doc|江西财经大学考研真题—政治学原理08年.doc|江西财经大学考研真题—哲学通论08年.doc
二、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我本科专业为社会学,202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春决定报考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初试成绩401分(其中政治73分,英语一77分,中国史基础251分),排名第一。复试成绩在近现代史方向排名第二,最终总成绩在近现代史方向排名第一。
我其实是比同一届的同学晚了两届参加考研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本科期间我计划出国留学攻读社会学或东亚研究方向,但因为疫情的原因(以及offer不满意),最终放弃出国。
毕业之后我在南京一所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了几个月,虽然工作环境和工资都令人满意,但我感觉自己还是更希望继续读书。权衡之下,我决定在国内考研。
选择南京大学的中国史方向主要是因为自己长久以来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南大的向往。具体说来,历史其实是我比较擅长的一门学科,在本科期间我也对历史研究专著有简单的涉猎(专著的入门应该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
而南大作为华五之一的顶尖985和中国史专业实力顶尖的高校,一直都是在隔壁南师的我的梦想。鉴于2021年南大中古史恐怖的录取人数(只录取3人,相比之下中近史录了6人)和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一起考察,不再细分),我决定报考近现代史方向。
我先来放一下南大2022年专业课真题,大家感受一下:
在考场上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我诧异于每道题的分值之高。读题之后发觉题目难度比较低,通篇内容只有名词解释第4题没有遇到,其余除名词解释第3题外全部是考过的真题(第3题也在南大参考书目中有提及)。
这个难度不用说和南大往年对比,放在全国自命题真题里都算是比较水的(大家可以和南师22年中国史真题对比一下,会有一种两所学校卷子拿反了的错觉)。
考试结束后我再回味题目时,才发觉这一套题对考生的要求其实不低。第一,题目少,分值高。这要求我们每一题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论述问题尽量详细。一个提到这套题“名词解释简答化,简答论述化,论述论文化”,是非常准确的;
第二,题目虽然基础,但是可发挥空间极大。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这一题举例,教材中提到的内容可以算是基本采分点。如果想继续拿分,就需要写出教材内容之外的学术研究成果
如果还想更进一步拿到高分,那么就需要提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自洽的观点了。陕西师大的于赓哲老师作为专业课阅卷人,也提到了答案中出现的学者观点或考生看法可以使阅卷人眼前一亮。
总结一下,如果想拿到这一套卷子的高分,我认为至少需要做到:1.掌握基本史实。2.提及学术观点。3.发挥个人见解。
如果用这种标准答题,这套题的难度其实就不低了,因为它要求我们拥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段的(从史前到解放战争)、涉及多个领域学术研究动态的(考古学、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国际关系、史料学等)历史知识库,这种要求只靠考研辅导书一定是无法满足的。
我感觉这一要求在南大多年以来的真题中都有所体现(确实和它的学科实力匹配)。所以,它也应该成为指导我们进行专业课复习的原则。
即:按照这三个步骤学习专业知识。事后复盘,我认为在我自己的复习过程中的确涉及到了上文提到的三个要求,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复习步骤。
第一步:是基本史实的掌握。在教材的选择上,推荐使用南大历史学院指定的初试参考书:邱树森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第一、二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2版均可);《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基本史实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这一部分不要求速度,但要尽量做到细致和扎实。其中细致分为两方面,一是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要学习全面,教材内容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只有考察概率高低之分;
二是每个知识点要了解得尽量详细。例如涉及一场战争,就要清楚其起因、经过、结果、涉事双方以及影响。扎实是指掌握知识点的大致轮廓,做到在需要时可以快速调动出来。
这一点有些抽象,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如果可以做到提及某一朝代,能够罗列出这个朝代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及其大致时期(这时不需要刻意记忆这些知识点的细节),就算是达成目标了。
我感觉第一步应该算是复习过程中最有趣的一步了,因为自己是非科班出身,所以在学习教材时经常会接触到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的知识,就经常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这种求知欲的满足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这种感受,那么我认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
背诵在这一步其实不是很重要,因为教材毕竟是别人总结过的二手材料,作者的取舍不一定会百分百满足阅卷老师的要求。更何况这种二手材料已经带有时代烙印,而且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全背下来也并不现实。
第二步:是知识的内化。这一阶段需要用到教辅了,我选择的是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论述题这一册后面会谈到)。另外还有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和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以及陈谦平总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导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化是指把知识点通过自己的话讲出来,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或者是教辅的内容。这一点十分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专业课得分高低的分水岭。因为教材和教辅对于知识点的讲解都有局限性,前者按时间顺序讲解,横贯多个时间段的知识点就会被割裂;
而后者则是三手材料,覆盖不全面,很多知识点并没有答到点上,甚至包含错误。所以教材的作用主要是了解和定位知识点,教辅的作用是提供答题的模板。我们需要做的,是按照教辅提供的模板框架,整理教材上的知识点并加以补充或修正。
具体来讲,我首先利用教辅整理出一个基本的名词解释题库,然后在教材里按图索骥整理出基本的要点,这个整理出的知识点就是我们背诵记忆的基本盘了。
完成上述任务之后,我推荐河南大学的这套教材。这套教材编写时间在2009年,使用的学术语言可以说是和当下最为接近的,而且在每一章节都有对当前的学术研究动态的简单介绍。
我们可以利用这套教材的讲解,让自己的答案跳出如今已经过时的阶级史观叙事,并初步涉猎到学术动态
在利用河南大学出版社教材把知识点再理一遍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学术动态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两本研究导引是很有帮助的工具,唯一的缺点是很早停印导致价格奇高,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从图书馆借来看,或者直接买影印本。
《研究导引》就是纯粹的论文集了,古代史部分按朝代划分,近现代史部分按研究领域划分。书里选择的论文都出自开一代先河或研究方法独特的大家手笔,篇幅不大,建议全部看完。许多论文中的论点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答案里引用,而且书后的习题也可以用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自己大概从21年4月至9月中旬一直停留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步,在这之后直到12月初致力于完成第二步,这两步占到了我备考学习内容的绝大部分。以我个人的标准而言,当我们遇到任意学校的真题后,都可以用自己的话(而不是教辅答案)回答出绝大部分题目,并且正确率可以达到90%,就算是达到目标了。
而且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我们也大概率会发现自己对于简答/论述题(或者叫大题)的答案也能做到八九不离十。这是因为,大题的考察基本上分为如下几种:某一事件/制度的内容或影响;某一事件/制度的演变;某几个事件/制度的比较;
学术理论。除去难度过高的最后一种类型,前几种题目实际上都是考察我们对几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分析,孤立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教辅+教材”学习,相互作用通过两册《研究导引》学习。
这也是我不推荐使用教辅的论述题分册的原因,因为它基本上就是几个名词解释的拼凑,这种答案用来报考南大水平的高校肯定不够用,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根据教材和研究动态作出的总结。走到这一步,我们的备考工作就已经完成八成了。
第三步:我认为这一步也是从应试向研究的跨越。因为每个人的基础和具体情况不同,我在这一步的建议是尽力而为,不要因为最后的二成而忽略前面占据主力的八成工作,否则就得不偿失了。迈入研究阶段,我推荐的书籍有: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全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双林、王续添编:《中国近代史读本》(全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民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三套八册书全部都可以算做论文集,选取的论文可以看作是两册《研究导引》的拓展。
但是由于篇幅和难度都太大(北大出版社的读本我初试结束后一共读了三个月,新编近代史读了两遍也没完全看懂),而且都好贵,不适合初试备考阶段拿来学习。如果图书馆可以借到,可以当作学习之余放松的读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领域了解学者们已经达到的高度。
如果恰好在考场上遇到,就可以用作答案,相信收效不会差。但是还是要强调,这一步属于锦上添花,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前两部上。我在备考全程都参差进行这一步,但每天用到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小时。
一句话总结,我的备考经验就是“掌握基本史实,结合史实和学术动态凝练出自己的答案,再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更专业的探索。”尤其是经过自我思考凝练出的答案,更是跨考生体现自己历史学水平的有力武器。这是我个人的备考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年的英语题出题有一些变化,很多题如果没能找到关键点,很容易出错。但是总体来看,英语的难度比起2021年降低了。目前来看,英语题的出题难度,一直是简单1到2年,然后出现一次特别难的试题,之后难度会降低。
英语的复习要提早,正式开始复习英语就代表着已经进入了考研的节奏。我是在过完年之后,正式开始准备考研,最先准备的,就是英语。
英语首先要背单词,这是不能避免的。由于准备周期长,我每天只背50个,然后晚上的时候开始复习。50个单词早晨记完,下午的时候复习一遍,没记住的抄10遍,晚上再一遍。之后每天早晨加入复习前一天的单词,然后再背新的。
一周一次总结式背诵,将一周的单词都背一遍,然后不会的抄10遍。每1000个词再次复习一次,这样大概在6月初,第一遍单词就过完了。虽然时间久,但是这一边的单词记忆非常的扎实,之后开始第二轮单词复习。
第二轮每天150个词,挡住汉语背英语,一个单词要能背出至少三个意思,之后过完一遍。第三遍就可以500个词一组,这样每次单词数越来越多,一直背诵到考研前,根据自己的安排看背诵几遍,我个人背了9遍,感觉在考场上确实没有什么单词不认识。
单词解决以后,就要准备长难句。长难句一直是考研试题中的难点。对于长难句的学习,我选择了颉斌斌的答题技巧课以及《句句真研》配合使用,在跟着学习的过程中,每天找一个长难句进行分析,然后找到自己的不足,重点练习。
英语开始的最早,一开始可以用较多时间,但是到了5月以后,英语的事件可以适当减少,真题可以找近20年的题,然后前十年的题,在8月之前做完(反复做,一套至少3遍),这10套的每一句话进行细致的分析,按照长难句的要求,一句一句分析。
之后8月以后,剩下的10套留下近3年的,之后半个月一套真题,快考试前,剩下的3套,一周1套,按照考研的要求,作文也要写,计时完成。最后英语强调一点,不要做模拟题,不要做模拟题,不要做模拟题。重要的事说三遍,模拟题没有任何意义,不是考研的出题思路,还会浪费我们的时间。
考研政治不需要开始的很早,9月政治的大纲出来之后跟着找到相应的资料,然后把资料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之后肖秀荣的1000题认认真真做两遍,这时候基本就10月初了。
然后找到最新的政治预测题,每一套第一遍精做,按照考试要求来,但是不要写错误点,第2遍的时候,每道题的错误点找到,返回手头的资料中找到相关知识点复习。
我个人在6月开始找到了徐涛去年的考研资料,政治就算有变化,也不会有大的改动,去年的资料,可以解决一些细节问题,认真的学习一遍,不要出现理解不了的内容。然后等着最新的大纲以及资料,找到资料以后,继续学习,跟着自己的进度走就行。
到11月,关注一下当年的热点事件以及国际大形势变化,之后的不用管,因为题已经出好了,加不进去,之前的热点一定要了解,最好能根据自己找到的热点写一些看法。
考研政治可以相信肖八、肖四,但是不要迷信,只背肖八甚至只背肖四完全没办法应对考研的题目,政治没有技巧,背的越是精确仔细熟练,做起题来必然也越是得心应手,政治最大的方法就是背诵。
另外,考研是一个需要沉静的过程,考研期间基本就不要出去玩了,读书的心思不能散,熬过几个月,会收获你所想要的东西
三、山东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
1、首先说说我为什么想读研?我想要提升自己,想要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我决定了要考研,考研这个事儿有天赋固然好,没有通过努力也不是不可以。
2、选择合适的专业和院校:山大最为985高校是很有吸引力的,其次虽然考中国史加世界史,但我仔细研究它的真题后发现特点是题量大,但是确实比较基础,相对于其他一些985来说难度我可以接受。
3、歧视没有的,学姐带的21考研是个二本跨考,最后也上岸啦。压分的话低大家都低,比如我当年专业课大家分数普遍偏低,21普遍偏高,这个不用担心。
4、我的战线比较长,毕竟山大是985,从3月份就开始了,最开始还有课,每天学习时间不长,暑假的时候我留校了,开始拉长我每天的学习时间,早上七点开始学习,中午睡一个小时,晚上学到十点或者十点半。
5、暑假是我每天学习时间最长的,暑假结束后有实习,但依然坚持学习,但到十一月份进入疲劳期,每天学习效率降低,时间大大减少,但是该学的我都学了,所以最后到考场我很从容,再次强调疲劳很正常,如果你前期打好了基础,那么即使疲劳也不用慌。
6、战线不用太长,但基础务必打好,山大重基础。
7、8月:开始准备政治,用的资料有肖秀荣全家桶,疾风劲草。视频看了徐涛的马原部分,刷一千题建议第一遍答案写纸上,方便后期再刷,错题要第二天就刷一遍,要不然下一次照样错,忘的快,错的往往也是你知识的盲点或者误点
8、一定要及时重复,后期一定不要疲劳,好好背肖四肖八,要不然考试就跟我一样,记得标题记不清内容,写不全,然后提前了半小时交,真的没有啥可写的了。
9、还有不要投机取巧!!!好好看题,我做选择题就是直接看后面问了什么,然后定位到关键词附近,结果第一个选择题就错了,因为漏了其他信息。好好看题,选择题太重要了
10、英语是我准备时间最长的,我从大三上学期后期就开始准备了,每天看经济学人文章的相关分析,看FT每日英语,积累单词、词组。
11、我写了三个本子的笔记,一块钱一个的那种黄皮本子,大多数是单词,每天早上背完单词就看,每天看几页写下日期,一遍又一遍的看,本子最后都翻的有些烂。经济学人里的单词会在考研文章中出现,比如abdication这个单词,考研单词里是没有的,经济学人里面有。
12、考研阅读里面有篇讲西班牙王室退位用了这个单词。另外就是熟词僻义,特别重要,比如天气这个单词(weather),经济学人经常用它的偏僻意思—克服,从文章中记会比单纯记单词好很多。
13、总之多积累,多看,早上多背文章,背单词要快,每天不必花太多时间,多重复。考研我没有去学语法课,高中语法还可以,然后多看,其实不知不觉就懂了怎么理解句子,这就够了。当然热爱阅读也是好的,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动物的嗅觉的科学报道。
14、然后有一年考研填空正好有一篇关于动物的嗅觉和人类的嗅觉,然后我9分,还有一篇阅读开头一段引用了《引爆点》这本书,然后我看过,大体也就知道了作者要表达什么,最后全对。考研阅读一定要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抓住这个中心很多答案就显而易见,要选作者认为的。
15、原文有的,而不是你认为的。资料我用的黄皮书,刷了两遍,看了两遍。第一遍做后翻译全文,我觉得这是一个熟悉的过程,熟悉文章,熟悉类型,当然并不是翻译的所有,我从97年到2003是都翻译了,后来就没有进行全文翻译了。
16、练字也很关键,英语字母太丑可不行,我练的意大利斜体,
17、练了大半年,也有人推荐衡水体,但我觉得写的太慢了。作文我没有像大家通常准备的那样,背王江涛的20篇,我觉得我会背糊。我是从zh找的,目前最好的好像是一个北大学长出的资料和一个浙大学长出的资料,我用的浙大的,很好用,就是贵。
18、中国史我用的是朱绍侯的,世界史用了齐世荣的,还有朱寰主编的《世界上古中古史》,如果世界史学习有困难的话,建议在世界上古中古史这块先看国别体,再看全球史观的教材,要不然搭建不了体系。
19、我自己有边看边做笔记,用A4纸,反正写出来的东西只有我看的懂,不是字丑,是勾勾画画的,那份笔记我看了两遍,书只过了一遍。笔记我做的时候就类似思维导图,然后晚上出自习室之前看一遍,当然这是第二遍的时候。
20、第一遍主要是写,看完第二天早上去教室时在路上自己讲述,我比较喜欢一个人走,讲述的过程是理解记忆的过程,也是锻炼口才的过程。资料在熟不在多(北大清华难度系数特别大的除外),一定要熟,买多了看不完!!!
21、我用的是长孙博的一套,每天中国史20页,世界史20页,第二天早上快速回顾昨天的内容,第一遍很慢,好像是到九月中旬才完成。一共看了三遍,后来就快多了。名词解释的话我是和论述同步,把一段一段的弄完。
22、专业课我不建议读出来背,要理解记忆,我曾经听到一个中文的男生背书,一字不差那种,结果我都记住了,他还在重复,我觉得背的效率太低了。包括名词解释,我都是看,画关键点,在脑子里记,名词也过了三遍,第三遍就是重点内容了。
23、但是后来也有记不清的,比如索贡巡行的时间就记不得。纯记忆还是很累的,我一般下午吃完饭后去自习室就会看公众号推的各种学术论文,这个因为研究的比较细,看起来也比较有意思,看了会在A4纸上做笔记。
24、我记得在复习长孙博时有题是关于什么英法百年战争的过程,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过程,我当时真的很迷,你说中国的什么战争的过程挺好说,毕竟名字,地点都是中国话,可世界史完全不是,但我也怕它会考,所以就把时间,关键人物,关键地点,关键战争记在Anki上,这是一个记忆软件。
25、很棒,很好用,然后重复,重复,重复,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因为它是根据你的记忆情况来让你复习的,最后今年考研山东大学就考了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和希波战争的过程,时间很紧,但大体及关键我是记得的。
26、总之没有天份的就多看,看多了自然就记住了。休闲时间我会看北大的中国史相关课程,是由闫步克、邓小南、张帆讲授的,很棒,很多著作中的观点。
27、本专业考生如果基础相对扎实,在秋季开学左右进入复习完全来得及,如果是跨专业建议七月份就开始专业课熟悉课本,不宜在暑假之前备考,以致后期缺乏动力,效率下降。当然,有志报考北大、南大、南开这样顶级院校除外,也不建议跨专业考生(尤其本科普通院校)报考这类高校。
28、精读十一本教材,山大这类院校尤其在名词解释方面从不放过教材的角角落落,但是有时只注重教材不足以完全解决名词,推荐大家手头备一本名词解释方面的教辅书,常考常出现但教材不明确的知识点,也一样不能丢下。
29、在此期间,中国史学习可以结合B站网课:北大阎布克、邓小南、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史;如果是对世界史不熟悉参看北师大《世界史》课程。注意:有选择性参考,不能喧宾夺主!课本是硬指标,历史学考研拼基础拼能力,缺一不可。网课可帮助梳理脉络,激发学习热情,搞懂知识点。
30、同时,将课本上重要的语句及时勾画,折角,便于日后复习翻阅。英语推荐先过一遍语法和单词。单词推荐绿皮单词书、词根、词缀的方法亲试有效。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我严格落实了每天的计划。
31、虽然我给自己定下的量不多,只有40个单词,但比较容易坚持下来。后期,我加大了量由40到60。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过了考研英语8000单词。(我只挑自己不熟悉的单词,以自己四级500分水平,大概实有3500个左右。)
32、考研政治稍晚,八月份左右可以,借助徐涛老师的强化网课,复习马原、思修和史纲差不多两个月,效果还可以,徐涛老师生动幽默,为你的考研增添一份滋味。
33、我会每天开倍速刷完当天的课程,做完配课的1000习题。整理必备知识点,这个非常重要,针对政治基础一般的自己,徐涛真是最优选。
34、以上三个月每天整体学习时间不少于六个小时,我其实没有做到,这个数字很理想了!
35、报完名,大家普遍紧张起来。如果之前计划严格执行,此刻还会小有成就的。十一本教材搭配仝晰纲《历史学辅导全书》有助于你把课本看薄,先前课本勾画的痕迹成为线索。背诵论述题吧,否则来不及了!10月到11月政治分成两部分
36、既要关注毛中特和时政,背诵肖秀荣《知识点提要》还要关注徐涛冲刺班的课程更新。是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英语重点在刷题,我会一周2—3套的速度刷题,若专项有障碍,可以补充一本练习册。以上学习时间不应少于八个小时。
37、专业课应该抛开课本,范无聊《中国史论述题》《世界史论述题》不如长孙博系列。政治刷肖四,背论述答题,英语背诵王江涛的高分作文,时间飞逝!把握心态,相信自己!以上学习时间8到10个小时。
38、首先温习基础知识。如果连初试考察范围的内容记忆不够准确,其余都要免谈,所以不是进入复试,初试的知识都没用了。
39、其次,适当阅读一些学术期刊,通过浏览,大体把握一定的学术动态,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学界已有什么样的进展,运用了什么方法,新的趋势。如果能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提问融会贯通,赢得老师的青睐根本不算事。
40、提示:复试的问题不会太难,面试官更注重你的精神面貌,品格和学识。假若你有真知灼见,打动了老师,榜上有名非你莫属。
41、考研期间会有太多诱惑,开始的时候我还会看看空间,刷刷朋友圈,结果有次我看到有同学出国旅游了,有同学找到工作了,有同学加薪了。然后我酸了,真的羡慕,在我埋头学习的时候,大家的生活那么好,于是我选择了不看空间。
42、关闭朋友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请选择一专注于一。手机上的诱惑太多了,我建议从源头斩断,卸载不必须的娱乐软件。
43、考研期间你会疲劳,这太正常了,长期的、枯燥的、一个人的学习会让你身心俱疲,要注意放松。另外要多给自己积极向上的暗示,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self- fulfillingprophecy"自“我实现的预言”。
44、它指的是: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你自己说的这句话,而处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话预言的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所以,平时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心底里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45、每天回忆ー下自己曾经的成功经历,并感受在这些经历中自己的状况,也可以想像一下考研成功的样子,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那样考研就不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成长、不断学习的过程。
46、最后请记住一句话“意志力与才华无关,有时甚至成反比。”不要害怕没有才华,芸芸众生,太多普通人,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并不难,难得是找对方向,持续努力。
47、全文的最后,以汪国真先生的话与学弟学妹共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谢谢!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