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浪淘沙其七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浪淘沙其七的知识,包括刘禹锡《浪淘沙》大全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刘禹锡《浪淘沙其七》全诗意思
1、《浪淘沙·其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2、全诗内容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3、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般惊天吼地席卷而来,浪头高达数丈,冲击着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4、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5、这首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八月涛声如万马奔腾般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而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6、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神往和赞叹之情。
7、刘禹锡(772年-842年)是唐代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字梦得,出生在河南洛阳,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8、刘禹锡于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先后在淮南杜佑和监察御史任上。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他参与了王伾、王叔文发起的政治革新集团,但因革新失败,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9、在九年后召还京都时,刘禹锡因赋《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怒权贵,被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后来他再次被贬到连州、夔州、和州等地担任刺史。
10、在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刘禹锡因宰相裴度推荐,回到洛阳任主客郎中。第二年他被召入长安,担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后来又出任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等职务。
11、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被迁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12、在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逝世于洛阳。《浪淘沙其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浪淘沙其七意思解释
1、《浪淘沙·其七》解释: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2、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3、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4、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5、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三、浪淘沙(其七)
1、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2、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3、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4、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5、《浪淘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共9首。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
6、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
浪淘沙其七和刘禹锡《浪淘沙》大全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