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古诗文网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诗经取名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许行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古诗文网
古诗文许行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如下: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来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页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处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处。他的徒弟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物,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徒弟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某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问:“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物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伤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伤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千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可以吗?”
1、为:治、研究。指农家学派的学说。
2、滕: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9、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
11、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
13、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
18、饕飧: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
24、素: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
30、陶冶:这里指烧制陶器、冶制铁器的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二、元镇读书文言文翻译古诗文网
1.元镇读书原文翻译
元镇是长安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
元镇是长安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
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
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长安,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
他从小手不释卷,出门用骡马拖书,回家秉烛夜读。他的勤奋让人赞叹。
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憾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非常奇怪,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于是渐渐出名。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他说称赞的人,其实才能都没有那么好,当时的人感到奇怪并问他,庞统回答说:“当今天下大乱,正统的大道没有实行,好人少而坏人多。正改整顿风俗,宣扬大道,如果不说他们好就不能让他们背人尊重,不被尊重那么做好事的人就少了。如今我提拔十个人,有五个不称职的,还有一半称职的,也能冲上教化,使有志者勉励自己,不也能行吗?”吴国大将周瑜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庞统因此担任南郡太守。周瑜死后,庞统护送丧事到吴国,吴过人大多都听说过他的名声。等到他要回到任上时,在昌门集会,陆绩、顾劭、全琮都在。庞统说:“陆绩可以算得上一匹笨马但能不停的跑动,顾邵可以算得上一头笨牛但能够驮着重物走远路。”他对全琮说:“你喜欢施舍,还好名声,就像汝南的樊子昭。虽然智力不多,也是一时的俊杰。”陆绩、顾劭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一定和你一起来评价天下的读书人。”和庞统结下深厚的友谊回去了。
刘备担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担任耒阳县令,他的县因为政治不好,被免除了官职。吴国大将鲁肃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不是一般的人才,如果让他担任治中、别驾等职务,才能让他发挥出才能。”诸葛亮也告诉了刘备,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最后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的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对他会所:“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受命。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刚直简约,轻慢尚书令陈袛,被陈袛压制,死在涪陵太守的任上。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跟随镇北将军黄权征讨吴国,被打败,跟随黄权投奔魏国,魏国封他为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傅显喜欢读书,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萎靡的老书生。一天,他迈着四方步到集市上,碰到人就问:“见到魏三兄没有?“有的人指点他在什么地方,傅显就迈着四方步前往。等他见到魏三,喘息了很长时间。魏三问找他有什么事。傅显说:“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小儿在井旁玩耍,离井口三五尺远,似乎让人担忧。男女有别,不便把三嫂喊醒,所以跑来找您。”魏三非常惊恐,奔往井边,到了那里三嫂已经趴在井口上哭儿子了。
年幼的仆人读书,可以说(是件)好事.但读书(的目的)是用来明白道理的,明白道理是用以实用的.食而不消化(学不致用,掌握了知识却不知变通),(反而)到了糊涂偏邪错误的程度,贻害无穷,还看重这种学士干什么啊!
三、沧海日赤城霞古诗文网
1、“古人流传下一副很有名的楹联,非常值得一读”;对联是——
2、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3、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继艺,置我山窗。
4、很明显,引文下联“继”字漏校,是“绝”字之误;“继艺”无解。这古人是清代书法家、篆书大师邓石如,是皖派篆刻艺术的宗匠,生活在乾隆八年(1743)至嘉庆十年(1805)间,名琰、避嘉庆帝讳,以字行,又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好刻石,居江宁梅鏐家苦学八年,博览秦汉以来金石善本,书法、篆刻大进。遍游名山大川。据同治十年(1871)常熟杨沂孙《邓石如印谱序》称,他的游程:“出游天台、雁荡,登匡庐、扪岱绎”;游黄山36峰时,“蛇行猿挂、忍饥茹草,以尽其胜”。后来他来到了京师,大学士大书法家石庵刘墉延为宾客。他的造诣益深,无论书法篆刻,体势笔意均趋沉雄厚朴,一洗过去拘古刻板的风格,遂自成面目。在篆刻上邓派成了皖派的代表,与浙派丁龙泓岿然并峙,异曲而同工。晚年他回到故乡大龙山下邓家大宅,以隶书自题其碧山书屋一联,就是上面所引的那一副。了解他的历史,就能知道他创作此联的本意,原是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心得。上联说的是游程,虽以天象地理写宇宙景观,其实不可能都画在斋壁上,而是指藏造化于胸臆。下联显然表达他所爱慕的前人及其作为,视之为知己。上下联充分表达出他天人合一、物华天宝的理念:人文源于造化,即李白“大块假我以文章”之意。这种胸襟气概,非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超然于物外者不能有。
5、此联与天台山有关的是“赤城霞”三字。定济先生的理解是:“赤城山和赤城霞是两回事。赤城山是包含在天台山中的一处名山,是一个地名;赤城霞,它和其他特定地方的日、月……一样,是一种宇宙奇观,并非指山……‘赤城霞起而建标’,不但说明赤城山和赤城霞是两回事,而且还说明先有赤城霞的出名,然后才有赤城山的出名。”
6、先生这样理解,我有两点意见:一、从邓石如制联的手法看,他写景无虚拟,都有实指,无论日、月、烟、霞、雨、雪……都有明确地域,足以与他的游程大体相当,不是出于想象,因此有纪录人生行万里路之意。所以才有下联破万卷书,见人世瑰宝,并引之入室为至友的愿景。与“赤城霞”三字作对的是“摩诘画”。如按先生赤城霞先出名,赤城山后出名的逻辑类推,就该是摩诘画先出名,王维善画后来才出名。这样说通吗?事实该是王维善画出名在前,摩诘画出名在后。其实在这里根本难分前后,是一码事,王维、摩诘本来就是一个人;邓石如这样的大作手,怎能言无出处、景无所指呢?
7、二、自古至今有大量文献可证明“赤城霞”指的就是赤城山的景观,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与孙绰(314-391)同时代的晋高僧支遁,卒于太和二年(367),其《天台山铭序》:往天台,当由赤城山为道径。孔灵符《会稽志》:赤城,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赤城”条云:“一、山名。(1)在浙江天台北,为天台山南门。因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似雉堞,得名。《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即此。(2)四川灌县西南之青城山,一名赤城山。宋陆游诗:‘看遍人间两赤城。’自注:‘青城山一名赤城;而天台之赤城乃余旧游。’二、浙江旧台州府的别称。因南朝梁曾在此置赤城郡(因赤城山为名)而得名。宋陈耆卿撰有《赤城志》。”可见从古至今赤城山很出名,晋及南朝梁比现在要早得多,不然梁为什么要以赤城名郡呢?今人顾平旦等编《名联鉴赏词典》注邓石如此联“赤城霞”三字说:“赤城山在浙江天台县西北,山上赤石并列如屏,望之如霞,‘赤城栖霞’为天台八景之一。”相关资料还有,从略了。
8、我把这些资料如实介绍给先生,也说了自己的观点,供先生研究孙绰和邓石如作品时参考。其他资料或详或略,大多类似。我看这些已足够说明问题了。如仍有疑虑,欢迎继续商讨。
9、为什么我要花如此多篇幅讨论这三个字?因为赤城山景观对天台山,对天台山旅游关系十分重大。我亲戚中有个长辈对我说过:“如果把赤城山搬到上海,财就发大了!”他早已作古。我们现在来看,山搬不了也无妨。人是活的,高速公路、高速列车、飞机航班可以把成千上万、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都搬来天台。问题只在于我们自己守着这座宝山的人,会不会、善不善于开发和经营这一旅游资源,发展好旅游业。
关于古诗文网,诗经取名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