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怙恶不悛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怙恶不悛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怙恶不悛”是什么意思
意思:指坚持作恶,死不悔改。怙:坚持。悛(quān):悔改。
出处: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译文:一直在做恶事,不听悔改,自己和其他的朋友虽然想救他,但其实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例句:梁山旁边的坏人,怙恶不悛,着实该有个侠士去教训一番了。
近义词:执迷不悟、罪大恶极、恶性难改、文过饰非、死不悔改、罪不容诛、怙恶不改、固执己见
反义词:回头是岸、翻然悔悟、从善如流、闻过则喜、悔过自新、洗心革面、改邪归正、痛改前非、改过自新
1、近义词——执迷不悟[ zhí mí bù wù ]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
译文:要是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远离大王的军队,到时候大军一到,你必定逃不过刑罚。
2、近义词——固执己见[ gù zhí jǐ jiàn ]
意思: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译文: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就会失去人心的支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怙恶不悛
二、怙恶不悛是什么意思
1、怙恶不悛的意思: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怙恶不悛(hùè bù quā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3、公元前723年,十四岁的寤生继任郑国国君,史称郑庄公。过了三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进攻郑国。为了离间卫国的盟国陈国,庄公派使者到陈国去要求和好,并希望结成联盟。
4、不料,陈桓公瞧不起郑庄公,不愿与郑国结盟。他的弟弟五父仗义劝谏说:“对邻国亲近、仁爱和友善。是立国的根本。您应该考虑到这些,答应郑国的要求。”
5、但是,桓公听不进五父的话,反驳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它们才是我们陈国难以对付的。郑国有什么作为,能把我们陈国怎样!”庄公得知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勃然大怒,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
6、公元前717年,他率领大军攻伐陈国。桓公仓促率军应战,结果大败。后来,史学家对上面这段历史发表评论说:友善不可丢失,罪恶不能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后一定会自食其果。别人是挽救不了的。
三、成语怙恶不悛 什么意思
1、【解释】怙:依靠,坚持。悛:悔改,改过。坚持作恶,不肯改悔。语本《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宋史·王化基传》:“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郑观应《盛世危言·公法》:“各国同声其罪,视其悔祸之迟速,援赔偿兵费例,罚锾以分劳各国。若必怙恶不悛,然后共灭其国。”【用法】作宾语、定语。
2、【同韵词】一柱擎天、逆理违天、毋食马肝、重于泰山、戒奢以俭[1]
3、《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