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味同嚼蜡是什么意思,以及索然无味和味同嚼蜡的区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味同嚼蜡的意思是什么
1、“味同嚼蜡”是汉语成语,它的拼音是wèitóngjiáolà,表面意思是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一般用来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楞严经》卷八:"当横陈时,味同嚼蜡。"
2、中国文化本就博大精深,最重要的是学会顾名思义。蜡又不好吃也不能吃的,味道相当不好。味同嚼蜡讲的就是吃饭跟吃灯蜡一样,无法下咽。意思就是没有食欲,可能是饭菜不佳,当然也有可能是心理原因使然。比如说心情郁闷不舒畅等。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些成语朗朗上口,张口就来,但很少有人能了解它的出处。中国成语以四字居多,也有少数三个字或五字及以上的,如莫须有、闭门羹、化干戈为玉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语言习惯有关系。
4、出处:《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5、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二、味同嚼蜡什么意思
1、味同嚼蜡的表面意思是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2、味同嚼蜡,汉语成语,拼音是wèi tóng jiáo là,出自《楞严经》卷八:“当横陈时,味同嚼蜡。”成语用法为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为:平淡无味、兴味索然;反义词为;饶有风趣、妙语连珠。
3、辨析:味同嚼蜡和“索然无味”都可用来形容文章或语言无味。但味同嚼蜡偏重于“嚼蜡”无味之极;应用范围比较小;是形象的比喻;而“索然无味”是简单的陈述;偏重于毫无兴味;除用于表示文章或讲话外;还可用来表示人、景物等。
4、味,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wèi,最早见于战国,其本义为滋味、味道,又可引申为品尝、品味,菜肴又由品尝引申为体会、体味义,由滋味引申为意味、意义、旨趣。
5、同(拼音:tóng、tò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一般认为由一种四人抬东西的用具的象形和“口”组成,表示四人用口令协调行动。同的本义指合力、会合,引申为“相同、一样”,又由此引申出“一起、共同”。
6、嚼蜡,汉语词语,拼音是jiáo là,意思是比喻无味。出自《楞严经》。
三、味同嚼蜡的意思
1、味同嚼蜡意思是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2、蜡,天然的动植物的分泌物,如蜂蜡等,味同嚼蜡常误写味同嚼腊,应注意。味同嚼蜡的近义词有平淡无味、兴味索然、索然无味,都形容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来,反义词是饶有风趣、妙语连珠,形容人很幽默,文章文笔很好,令人发笑。
3、味同嚼蜡出自《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这句话意思是,我没有情欲之心,和你一起行情欲之事,躺在那里的时候,也只是觉得味道如同嚼蜡一般,枯燥无味。《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4、《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楞严经》以其深邃,丰富和了义的佛教教义,以及在教理和实证两方面的精湛阐述,使它成为中唐以后中国佛教各宗各派,祖师大德共尊的经中之王。
5、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于广州的制止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
6、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味同嚼蜡
味同嚼蜡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索然无味和味同嚼蜡的区别、味同嚼蜡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