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怎么回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2、【这句话的出处】(拼音: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了二十九岁。虽是平民出身,仲弓却非常注意自己在德行上的培养,孔子也因此更多地侧重于从道德品质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仲弓谦虚而又好学,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回去之后反复咀嚼回味,遇到有不解的地方就去请教。
4、有一天仲弓去找孔子,问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仁”。孔子回答:“出门在外的时候循规蹈矩、彬彬有礼;役使百姓的时候庄严隆重而又极其小心。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那么也就不应该去强求别人。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朝堂之上就不会招致不满,私下与人交往时也不会惹来怨恨。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仁了吧!”仲弓听了不由得点了点头,说道:“弟子虽然资质愚钝,但是一定会按照老师您说的那样去做。”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6、在日常生活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人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如果不愿被人背后非议,那么也就不要背后非议他人。如果不愿被人欺骗,那也就不要欺骗他人。如果只想“自己高兴就好”“自己便利就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善,社会也就难以和谐。除此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当今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复杂国际格局中,孔子于2500多年前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全世界公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若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安宁。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分句。
8、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堂衣若扣孔子之门曰:‘丘在乎?丘在乎?’子贡应之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亲内及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何言吾师之名为?”
10、三国·魏·杜恕《体论·政第五》:“己所不欲,不施之于人,令安得不从乎?”
11、元·杨梓《豫让吞炭》一折:“待驱兵领将,积草屯粮,平白地要把邻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清·夏敬渠《野度曝言》一四三回:“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道也。”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什么意思和含义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东西)也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自己希望得到的(好的东西)也希望别人能得。
2、这句话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来自于《论语》。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
4、这句话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2、出自《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4、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5、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