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博闻强识的识是通假字,以及博文强识用来形容什么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关于知识的文言文
1.关于学习的文言文
与学习有关的文言文语句如下: 1、清周希陶《增广贤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与学习有关的文言文语句如下: 1、清周希陶《增广贤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译文: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这句诗可以做为座右铭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学习上哪怕不聪明,只有勤奋、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走向成功。 2、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3361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是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又有多少的历史典故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3、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4、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 5、战国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要想掌握文言虚词的作用,首先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才去判断虚词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悉以咨之先帝称之曰能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名之者谁天下顺之固以怪之矣始指异之故为之文以志名之者谁环而攻之而不胜天下顺之属予作文以记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以伤先帝之明穷山之高而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其高下之势山间之四时也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三里之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何陋之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何罪之有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代物代事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百姓多闻其贤苦其心志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乡人曰望其旗靡故其文疏荡今观其文章听其议论之宏辩日与其徒上高山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不以物喜(因为)悉以咨之(拿)必以分人(把)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彰其咎以告先帝之灵故为之文以志以激怒其众以知天地之广大将以攻宋
例、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例,在乎山水之间也颓然乎其间者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1、即使之意。例,虽有千里之能虽不能察虽多何为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风力虽尚劲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吴广以为然然,胡不已乎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山峦为睛雪所洗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酿泉为酒(酿造)
而:顺承,动作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并列,调换连接的成分不影响句意即并列,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转折,由语境自然推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看前一成分是否状语特别是伴随状态状语。例:提刀而立
递进,意义上更进一步,如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忌不自信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用"之"将宾语提前。例:宋何罪之有?
4、用"是"将宾语提前。例:惟兄嫂是依
节选: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释义:君子知道他学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认为是完美的,所以诵读群书来力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节选: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如果不经过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成才。
节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实际上是唐朝韩愈所作,被收录进《增广贤文》)。
释义:如果你想登上知识的高峰,那么勤奋就是唯一的路径;如果你想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刻苦就是祝你前行的船舶。
节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释义:年华易逝,学习难成,不应该浪费每一寸的时光。
节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释义:年轻时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学习,等到了满头白发之时才悔恨就已经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注释】何以:及“以何”,用什么方法呢?之:代词:这个消息。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习词:擅长辞令,会说话。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酣:兴致浓。
避席:从酒席上走出来,表示态度严肃,郑重其事。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傧者:傧(bīn),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zī),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今山东省淄博市。闾:(lǘ),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
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袂:(mèi),就是衣袖。
踵:(zhǒng),就是人的脚后跟。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谓左右曰谓……曰:对……说吏二缚一人诣王缚:捆绑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方:将要熙:通“嬉”,开玩笑【古今异义词】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古义:它们果实今义:实际上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侍今义:左右表方位反取病焉,病,古义;辱今义;疾病齐之习辞者也习:古义:熟练今义:学习译文:一次,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去拜访狗国才从狗洞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
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微臣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做什么的人?’回答说:"是齐国人。
"楚王又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
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武士押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问:“押着的是什么人?”武士回答说:“是齐国的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为枳子,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吧。
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晏子,(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聪明机智。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重点:一、字的读音酒酣(hān)诣王(yì)曷为(hé)为枳(zhǐ)非所与熙(xī)反取病焉(yān)二、解词:欲:将要,要。
如:左右对曰……赐:赏赐,赠送。如:楚王赐晏子酒。
七、重点实词善:善于,擅长。如:齐人固善盗乎?实:果实。
先看一些中国古代的故事,你在翻译文言文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一些习俗和一些常用字的意思
这里有文言文的常用知识点,看看会有好处的,文言文是记叙类的比较好翻译,但如果想比较精确的翻译,就必须多读一些中国的古代故事,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先看一些有文言文现代文翻译的书,希望会对你有帮助。
这里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你可以先从这里看起,至于推荐的话,你可以先看这几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丰富呢?”
然后你可以从论语下手,希望对你有帮助。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7)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8)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韩愈的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符合用以取直的墨线,把它烤弯煨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只脚(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古文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二、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成语
古今字、通假字,在成语中也是很多的,如:
拨乱反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瑕瑜互见(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被发文身(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食不厌精(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再接再厉(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暴十寒(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劝学》)
秀外惠(慧)中、一倡(唱)三叹、博闻强识(志)、车殆(怠)马烦、匪(非)石匪席、信口开河(合)、图穷匕见(现)、再接再厉(砺)、厉(砺)兵秣马、流言蜚(飞)语、厝(措)火积薪、无庸(用)讳言、矢(誓)口否认、摩(磨)厉(砺)以须……
不仅限于实词,虚词也有通假现象:如“与”(通“欤”)、“不”(通“否”)、“邪”(通“耶”)、“已”(通“以”)、“曷”(通“何”)、“而”(通“尔”)……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属于甲种词性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具备了乙种词性的语法特点。这便是词类活用。这种情形,在成语中也是可以信手拈来的。
衣锦还乡穿(五十者可以衣帛——《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十年树木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春风风人吹(浴于沂,风乎舞雩<yú>——《论语?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章》)
莫名其妙说出(虽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沐猴而冠戴帽(孟尝君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绳(纠正)愆纠谬、不衫(穿衫)不履(穿鞋)、华(开花)而不实(结果)、础润而雨(下雨)、不稼(种谷)不穑(收谷)、不胫(长小腿)而走、不翼(长翅膀)而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狼吞虎咽像…(其一犬坐于前——《狼》)
风餐露宿在…(诡踪迹,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东奔西走向…(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车载斗量用…(船载以入——《黔之驴》)
日理万机每…(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此类成语还有:鳞次栉比、犬牙交错、抱头鼠窜、草行露宿……
继往开来、百废俱兴、拾遗补阙、夺人所好(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公私兼顾(邪曲之害公也——《史记?屈原列传》)
乘坚策肥(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驾轻就熟(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壁之战》)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固不可以敌大——《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弱肉强食(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此类成语还有:取长补短、藏污纳垢、一见如故、无微不至、吐故纳新、忆苦思甜、摧枯拉朽、披坚执锐、除暴安良……
关于博闻强识的识是通假字,博文强识用来形容什么的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