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名正言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名正言顺的最佳解释是什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名正言顺是何意出自于哪
1、【释义】名义正当,道理就讲得通。也表示作事理由正当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2、【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公元前501年,当上鲁国的中都宰的孔子已经51岁了,孔子很用心地工作,在公元前502年,又做了司空,接着,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当上了司寇,这也是孔子所希望的。
4、孔子56岁那年,又当上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5、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80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120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6、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7、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祖,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8、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9、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10、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11、子路不客气地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12、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存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一定要行得通!”
13、孔子在卫国也没有呆多长时间,只十个月的时间,原因是卫灵公听信谗言进而不信任孔子,孔子无奈,只好走了。
二、名正言顺什么意思
1、名正言顺的意思是: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理直气壮。
2、拼音:míng zhèng yán shùn ]
3、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4、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5、示例:他是我班名正言顺的班长。
6、理直气壮[lǐ zhí qì zhuàng]
7、释义:理由正确而充分,说话的气势很盛。
8、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一:“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9、示例: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倡导科学,反对迷信。
10、用法:“理直气壮”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三、言正名顺和名正言顺 有分别吗
没有区别,正确说法是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míng zhèng yán shùn,意思是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出自《论语·子路》。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论语·子路》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译文: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
理直气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ǐ zhí qì zhuàng,意思是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褒义词(也含贬义)。
理屈词穷是一个成语,读音是lǐ qū cí qióng,意思是谓因理亏而无言以对。出自《论语·先进》。
先秦·孔子《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译文:所以我讨厌那些能说会道的人。宋代朱熹批注:子路的话,不是他的本意(本来他开始并没想这么说),只是理屈词穷,用嘴上狡辩的方法来说服别人罢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正言顺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