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以及多行不义的下一句是啥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什么意思
一、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是:“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1、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汉语诗词,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2、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一句成语。
1、【拼音】 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2、【释义】不义:违反正义的事。毙:扑倒,倒下去。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3、【出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4、【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5、【近义词】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自食其果。
6、【英文】Who is unjust is doomed to destruction.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wù)【通._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 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通.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二、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成语拼音: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成语解释:行:做,干;不义:违背道义;毙:倒下,死亡;自毙:自杀,比喻自遭失败或自受其害。干坏事太多的人,必定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成语用法:复句式;在句子中一般作宾语、分句;多用于坏人。
成语示例:郭沫若《武则天》第四幕:“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
1、多行不义必自毙,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管事情大小,只要你做恶了,就会受到惩罚,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你现在收手还来得及。
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一切皆有定数。
4、有人仗势把人欺,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好自为之吧!
5、松岩你欲想立统三派,勾结万象门,残杀同门分支,灭丹门,夺取九窍金丹,多行不义必自毙,迟早有天,你也会死在万象门手里。
三、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什么意思
1、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说违背正义、伦理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招致与周围的人离心离德,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自取灭亡。
2、【这句话的出处是】先秦左丘明的《郑伯克段于鄢》
3、【这句话原文我给大家节选了最有名的一段,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5、【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6、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城邑的围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无法控制。”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太叔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滋长的野草都很难除掉,更何况您尊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7、【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8、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9、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10、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11、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12、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13、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14、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15、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16、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17、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18、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19、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20、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21、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他”的异体字,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22、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23、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
24、都城过百雉(zhì):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25、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
26、【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27、《郑伯克段于鄢》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此事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28、“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关于本次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和多行不义的下一句是啥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