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以及和不胫而走是什么意思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成语“城下之盟”来自哪个典故 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
1、“城下之盟”,指的就是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而被迫签订的条约。用到这个词的时候,背后往往都是一些充满了屈辱的故事。
2、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战役。
3、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的讨伐战役,这次的故事发生在鲁桓公十二年。楚国进攻一个叫做绞国的小国家,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南门。有个叫做屈瑕的官员说:“绞国这个地方,国家小,人倒是很轻浮,轻浮的人就缺少谋略。
4、我们只要对那些出去砍柴的人不加保护,就能引诱他们了。”楚王听了觉得这事有谱,就听从了这个建议。绞国就这么俘虏了三十个楚国的砍柴人。
5、第二天,绞国的军队大概觉得这战功也太好立了,都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面,看来是想要一个一个抓的意思。但是打仗哪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这个时候楚国军队已经在北门那里等着了,同时还在山下埋伏了军队。
6、果不其然,这样的战术让楚军大败了绞军,楚国就逼着绞国在城下签订了盟约,然后自己就回国享受去了。
7、打不赢人家自然就要吃亏,都被打到城墙下,什么谈判优势也都没有,只能听着人家开条件了。像绞国这样的小国,选择签订被人占便宜的条约,还是被灭国,答案很显而易见了。
8、南京条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城下之盟。
9、《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国:
10、(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11、(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12、(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
13、(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14、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二、城下之盟的意思
城下之盟的意思是: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拼音】:chéng xià zhīméng
【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1、战争结束后,失败的国家,也只有签订城下之盟。
2、落后就要挨打,城下之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3、如今敌众我寡,只好签下城下之盟,以减少伤亡。
4、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5、由于情势危急,他不得不订下这个城下之盟。
6、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城下之盟。
7、这些将士宁愿战死,也决不为城下之盟。
8、清朝统治者屈服于外敌压力,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9、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10、宋朝因为积弱,所以和外族交战,往往无论胜败都签下了城下之盟,苏旬因此写了一篇〈六国〉来讽刺。
三、城下之盟什么意思
1、城下之盟的意思: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2、城下之盟(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二年》。
3、城下之盟指在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盟约。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4、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5、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城下之盟”。
6、“城下之盟”指在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盟约。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7、唐·杨炎《大唐河西平北圣德颂·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诏太仆崔偁总中权,专上将,誓军前之士,却城下之盟。
8、明·刘基《春秋明经·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诸侯盟于扈》:“今以孤军攻之,而城郭失其守,甲兵失其卫。使蔡侯泥首受罪,以为城下之盟。谓晋师不强而若此乎。”
9、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