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王佐之才是谁和三国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王佐之才是谁以及三国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被称为王佐之才的人是谁
1、王佐并非哪一个具体人物,而是指能够辅佐君王,具备非凡治国能力的人。王佐之才是对一个人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能够堪当王佐之才者,必定为天下之大才。
2、伊尹: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3、姜尚:武王伐纣的首席谋主、主要军事统帅、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
4、姬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旦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
5、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不肖之子,指不能继承祖辈事业的、没出息的、品行差的子孙或晚辈。不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古时会说“不肖罪孽深重”,意思就是“我(谦称)罪孽深重”。
7、而不孝之子,意思就是不孝敬父母的晚辈。
8、不肖之子包含了不孝之子,即不孝之子可以称之为不肖之子,而不肖之子不一定是不孝之子,因为不肖的晚辈中,可能是没出息或者品行差,但是可能会是孝顺长辈的。
二、古代历史上十大王佐之才
1、第一、韬略鼻祖,百家宗师——姜子牙
2、姜子牙(姜太公),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
3、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4、第二、开创先例,春秋第一相——管仲
5、管仲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人。管仲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6、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7、第三、才高齐天,谋深如海——李斯
8、李斯,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他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9、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
10、第四、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萧何
11、萧何,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2、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13、第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4、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人称“卧龙”。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15、第六、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房玄龄
16、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17、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18、第七、断案神探,深谋远虑——狄仁杰
19、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第八、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21、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22、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宋太宗亲自撰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韩王。次年,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3、第九、熙宁变法,争议不休——王安石
24、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王安石变法。
25、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26、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27、第十、帝王之师,救时宰相——张居正
28、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29、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三、王佐之才的标准是怎样的三国真正的王佐之才是谁
1、“王佐之才”主要是对治国能力的评价,而在三国时期能被评选为“王佐之才”的人无外乎诸葛亮、周瑜、荀彧和司马懿了。这几个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权力阵营,但是却在各自的领域中表现出出众的辅政才能,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
2、所谓的“王佐之才”也就是“佐王之才”,“佐”即辅佐,“王”指君王,也就是辅佐君王的才能,引申为治国才能。在不同的时期,对“王佐之才”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在战乱时期,要在文治武功等方面给予君主好的建议和意见,确保战争的胜利,同时在任用人才上,能给君主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总之,就是辅佐君主,确保政治权利和统治的稳固,不在战术上失败,不在用人上失误,确保政治权利不易主。
3、在评判三国时期的“王佐之才”时,荀彧、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经常被拿来做对比,如果从能力来看,他们各自辅佐君主安定了局势,确保了统治权力的稳固,都是比较厉害的角色。但是从能力来评判的话,诸葛亮要优胜于周瑜,与司马懿“旗鼓相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葛亮得势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被重用,当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举起了曹魏的“大旗”,在战势上大获全胜。而荀彧对曹魏的成功功不可没,所以,这几人都能称得上“王佐之才”。
4、在三国那样战乱纷飞的年代,能出现荀彧、诸葛亮、周瑜和司马懿这样有雄韬武略的治国之才,可谓是“时势造英雄”。虽然这些古人已经随着历史而“远去”,但是他们为了辅助主上而出谋划策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为人所称道。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