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偏安一隅 不失桑榆的问题,以及和偏安一隅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偏安一隅不失桑榆啥意思
1、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一般说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2、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4、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二、偏安一隅不失桑榆出自哪里
在一个小地方悠闲生活也不失为晚年的生活方式。偏安一隅的基本释义,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的生活着。桑榆指的是太阳已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日落西山,后借指落日余光处,也比喻人的晚年。
桑榆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以指日暮,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以指日暮。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①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在评书《东汉演义》中,冯异是严子陵的徒弟,曾与刘秀到长安参加武举。后为云台三十六将之一,星号箕水豹。
在电视剧《长歌行》中,李佳航饰演冯异。
三、偏安一隅,不失桑榆的意思
“偏安一隅,不失桑榆”的意思是:在一个角落苟且偷安,也不失为一种度过晚年的生活方式。“偏安”的意思是偷安,“隅”指的是角落,“桑榆”原指桑树与榆树,也比喻垂老之年,隐居田园。
1.如果你喜欢回归自然、享受偏安一隅的舒适惬意,我相信对你来说,独具视觉的景点,五指山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而它绝不会给数以万计的人提供那些不需动脑,只需偏安一隅,遵循手则的中产阶级职位。
3.她是足以玩弄生命的鬼医,却偏安一隅当着她的酒娘,祸害天下,人称痞子。
4.虽然赵佗只是一介草头天子,偏安一隅称王称帝,但是手底下拿出个三四万人来还是很容易的。
5.整日间为别人求财消灾,自己的运气却时有不济,偏安一隅枯坐风尘,仰求南来北往的客。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